認識《西遊記》

研究生陳靜芳、葛世萱撰寫 方瑜教授審訂


一、作者簡介 (陳靜芳)

 《西遊記》的作者究竟是誰,目前尚未有定論。現存最早的明刻本百回《西遊記》,都沒有列出作者的姓名,只說了「華陽洞天主人校」或「李卓吾評」。清初汪象旭以為是長春真人邱處機所作。錢大昕則指明《西遊記》與邱處機無關,應該是明代的作品。紀昀則根據《西遊記》中所載多為明朝制度,進而斷言《西遊記》是明朝人的作品。

 清初吳玉搢根據《天啟淮安府志》:

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

《府志》又著錄吳承恩著作有:

《射陽集》四冊○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再加上《西遊記》中多用淮安方言,推測此書必出淮人之手,有可能是吳承恩所作。漢學家丁晏也認為《西遊記》是吳承恩的作品。這樣的看法,胡適也認為可信。

 隨著研究資料的發現,其實西遊取經故事是逐漸演變而成的。目前較一致的看法是:《西遊記》為吳承恩改作並集其大成。雖然對於《西遊記》究竟是不是「吳承恩」改作,學界尚有一些意見。

 吳承恩(約明弘治十三年.西元1500年~萬曆十年.西元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淮安)。

 其父吳銳,四歲喪父,因家貧無資產,以致雖入社學,先生不教。後娶徐氏,於是棄儒從商,經營起徐氏的家業,賣起了采縷文縠。三十歲無子,納張氏,約十年後生吳承恩。

 吳承恩從小即聰敏多慧,好讀奇聞野言稗史,愛《花間集》和《草堂詩餘》。工於書法,也善畫山水人物。此外,更是鑒賞家兼收藏家,所藏名畫法書甚多。更懂得棋道。他十九歲左右即考中秀才,入了府學,在淮安享有文名。但是他在科場卻不得意,八次上南京應試,都不幸落榜。後來舉貢入京,約六十五歲的時候,終於獲得了長興縣丞(相當今日的副縣長)的任命。一年多後,他辭官移居杭州。放浪詩酒,賣文為生。家貧無子,逝世後,遺稿多散佚。

二、寫作背景與動機 (陳靜芳)

 《西遊記》是經歷過百年集體創作的作品。雖然在民間以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演變流傳,然而「西方取經」的主題一直沒有改變。並且在主題之下,更進一步吸收神話、佛教故事、民間故事等作為養份,不僅浪漫幻化了取經故事,也豐富充實了故事的內涵。

 取經的故事,淵源自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這是一部質樸的地理著作,描述法師西行所經歷的國家地理特色。卷11「僧伽羅國」條下云:

神鬼所魅,產育群女,故今西大女國是也。 昔此寶洲大鐵城,中五百羅剎女之所居也。伺商人至寶洲者,便變為美女,持香華,奏音樂,出迎慰問,誘入鐵城,樂讌會已,而置鐵牢中,漸取食之。

 黃慶萱認為,這很可能就是西梁女國故事的來源。

 慧立等所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誦習《多心經》以退散諸惡鬼異類,更促使了取經故事的神幻化,並且點出《心經》作為故事母題。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則敘說三藏一行六人,遇見白衣秀士願助唐僧取經,呼為猴行者。至此,猴行者取代了唐僧,成為故事的主角。在《取經詩話》中,有一個大梵天王作為謢法,賜給唐僧隱形帽一頂、金環錫杖一根、?盂一個,只要遇難,便可遙指天宮呼救。

 元明之交的《西遊記雜劇》,是極為完整的作品,大大擴增了《取經詩話》的主題和人物,並且有了許多具體細節,取經護法也由大梵天王改為觀世音菩薩。《西遊記》內容很多皆源自於此。《劇雜》的擴增,對於西遊故事的發展,有很重要影響。

 《朴通事諺解》則更接近百回本《西遊記》,新增觀音奉佛旨,尋找取經人的故事路線;孫悟空成為主要保護者,並且描寫得更為英雄;神魔鬥法成為描繪重點……。

縱觀以上西行取經故事的發展,很顯然地,《西遊記》其實經過了漫長歲月的積累以及集體的創作,將域外超自然的離奇想像,加上神幻的故事,織羅出浪漫神幻的國度。

三、內容大略 (陳靜芳)

 《西遊記》共有一百回,故事從孫悟空出場開始,到唐三藏一行西方取經、歷經八十一難,最後終於功成正果。就故事情節發展來看,大約可分成三個段落: (一)、序幕:第一回至第十二回 第一回到第七回寫孫悟空的出生、修道、超脫生死、大鬧天宮,最後被壓在五指山下,修身煉心。胡適提出:孫悟空的形象與西方神話中英雄誕生、歷險的摩氏,頗相符應,可能淵源自印度史詩《羅摩耶那》中猴神哈奴曼大鬧魔宮的情節有關。作者融會儒釋道思想與中國神話傳說,以幽默風趣的筆調以及神異想像,創造出活潑生動的美猴王。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主要交代取經緣起以及取經人唐三藏的身世,間有魏徵斬龍、唐太宗遊地府等故事。

(二)、歷程:第十三回至第九十七回

 寫唐僧一行在取經途中所經歷的種種磨難。例如:在枯松澗火雲洞遇上紅孫兒,他在半空中弄了一陣旋風,走石揚沙,捲走了唐僧,孫悟空與他力戰數十回合,被他燒了一身煙火,暴燥難禁,只好投入澗水之中滅火,沒想到被冷水一逼,火氣攻心,三魂出竅……。幸好豬八戒使一個按摩禪法,才讓孫悟空通氣醒轉。最後,請來觀世音菩薩降伏紅孩兒,作為座前善財童子。

 又如,在盤絲洞遇上了蜘蛛精,豬八戒被蜘蛛絲纏住,動動腳便跌個鼻青臉腫,又是倒栽蔥,又是磕地,直到身麻腳軟、頭昏眼花,爬也爬不動了,只能躺在地上呻吟。

 又像是在西梁女國,唐僧和八戒喝了子母河的水,受了胎孕,需要解陽山的落胎泉水才能解胎,所幸悟空打敗看守泉水的妖怪,與悟淨一同取來泉水,才讓唐僧和八戒二人免於妊娠之苦。

 以下列出取經團所經歷的八十一難:

第一難:金蟬遭貶 (第一百回,如來說明因緣) 第二難:出胎幾殺 第三難:滿月拋江 第四難:尋親報冤 第五難:出城逢虎 第六難:落坑折從 第七難:雙叉嶺上 第八難:兩界山頭 第九難:陡澗換馬 第十難:夜被火燒 第十一難:失卻袈裟 第十二難:收降八戒 第十三難:黃風怪阻 第十四難:請求靈吉 第十五難:流沙難渡 第十六難:收得沙僧 第十七難:四聖顯化 第十八難:五莊觀中 第十九難:難活人參 第二十難:貶退心猿 第二十一難:黑松林失散 第二十二難:寶象國捎書 第二十三難:金鑾殿變虎 第二十四難:平頂山逢魔 第二十五難:蓮花洞高懸 第二十六難:烏雞國救主 第二十七難:被魔化身 第二十八難:號山逢怪 第二十九難:風攝聖僧 第三十難:心猿遭害 第三十一難:請聖降妖 第三十二難:黑河沉沒 第三十三難:搬運車遲 第三十四難:大賭輸贏 第三十五難:祛道興僧 第三十六難:路逢大水 第三十七難:身落天河 第三十八難:魚籃現身 第三十九難:金山遇怪 第四十難:普天神難伏 第四十一難:問佛根源 第四十二難:吃水遭毒 第四十三難:西梁國留婚 第四十四難:琵琶洞受苦 第四十五難:再貶心猿 第四十六難:難辨獼猴 第四十七難:路阻火焰山 第四十八難:求取芭蕉扇 第四十九難:收縛魔王 第五十難:賽城掃塔 第五十一難:取寶救僧 第五十二難:棘林吟詠 第五十三難:小雷音遇難 第五十四難:諸天神遭困 第五十五難:稀柿衕穢阻 第五十六難:朱紫國行醫 第五十七難:拯救疲瘞 第五十八難:降妖取后 第五十九難:七情迷沒 第六十難:多目遭傷 第六十一難:路阻獅駝 第六十二難:怪分三色 第六十三難:城裡遇災 第六十四難:請佛收魔 第六十五難:比丘救子 第六十六難:辨認真邪 第六十七難:松林救怪 第六十八難:僧房臥病 第六十九難:無底洞遭困 第七十難:滅法國難行 第七十一難:隱霧山遇魔 第七十二難:鳳仙郡求雨 第七十三難:失落兵器 第七十四難:會慶釘鈀 第七十五難:竹節山遭難 第七十六難:玄英洞受苦 第七十七難:趕捉犀牛 第七十八難:天竺招婚 第七十九難:銅台府監禁 第八十難:凌雲渡脫胎 第八十一難:通天河遇黿濕經書 (第九十九回)

(三)、尾聲:第九十八回至第一百回

 取得有字真經,歡喜回歸東土。唐僧以取經之功,修證旃檀功德佛;孫悟空以隱惡揚善、煉魔降怪之功,為戰鬥勝佛。顧念豬八戒口壯身慵食量大,封他做個淨壇使者,得享受用;沙悟淨以志誠保護唐僧、登山牽馬之功,封為金身羅漢;龍馬因馱負唐僧和聖經,受封八部天龍。眾人歡喜叩頭謝恩,各歸本位。

四、文學特色 (陳靜芳)

 《西遊記》是我國第一部神怪小說,同時也是長篇神怪小說的代表。其遊歷的部分,承襲自《山海經》地理傳奇,〈離騷〉、〈天問〉、〈遠遊〉上下求索、四方探尋的高遠浪漫,《穆天子傳》的神話遊歷,以及志怪小說傳統,進而發展成為偉大壯闊的歷險記。雖然書中妖魔盡出,然而透過作者生動活潑、充滿詼諧童趣的筆調,不但不讓人覺得恐怖,反而更有了純真的興味,不時惹人發噱大笑!

 《西遊記》除了取經的故事內容豐富詭譎、情節緊張曲折,引人想像之外,出場人物個個性格鮮明。主要人物的性格更隨著劇情的推展而日趨圓熟。例如第十九回,豬八戒剛加入取經團隊時,常常嚷著要散伙,攢著孫悟空回花果山當大王,他自己回高家莊過莊稼生活;幾經遇難,到了第三十一回遇上奎木狼,唐僧被變成了虎,豬八戒沒奈何,只好去找被唐僧逐離的孫悟空,這回他可不呆不懶,鬥心機,激得美猴王自願出山找奎木狼算帳;到後來,八戒居然會跟孫悟空認錯說:「哥啊,我錯了,師兄弟之間原該同心的。」唐僧從一開始畏懼孫悟空,常常看不得他隨意打殺,屢屢驅趕,到最後,只說:「都聽悟空的。」

 《西遊記》還善於運用對話形式,使得故事主角活靈活現,故事情節的鋪陳與開展更是自然生姿,意趣盎然。例如第六十五回在雷音寺遇妖,孫悟空搬來天兵天將助陣,救出了唐僧、八戒、悟淨、龍馬,回頭去找行李。一見到行李,孫悟空一高興,抬了就走,孰料扁擔繩子沒綁好,東西掉到樓板上,驚動了妖怪,引來雙方一陣廝殺,豬八戒一看到悟空出現,劈頭便問:「行李如何?」孫悟空氣道:「老孫性命幾乎難免,卻便說什麼行李!」沙悟淨拿著寶杖:「且休敘話,快去打妖精也!」此外,大量民間俚語、諺語的運用,也使得《西遊記》有豐厚的生命氣息以及地方色彩,例如「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鐵刷帚刷銅鍋,家家挺硬」。

參考文獻:
  • 唐遨,《西遊話古今》,台北:遠流,1992。
  • 劉蔭柏編,《西遊記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1990。
  • 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台大博士論文,2002。
  • 周芬伶,《西遊記與鏡花緣之比較研究──兩本神怪小說的心理分析》,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80。
  • 黃慶萱,〈西遊記的象徵世界〉,《幼獅月刊》第46卷第3期,頁50-61。
  • G. Dubridge著、蘇正隆譯,〈百回本西遊記及其早期版本(上)(下)〉,台大總圖影印資料《西遊記的版本.二》,頁88-111。
  • 方瑜,〈論西遊記──一個智慧的喜劇(上)(下)〉,《中外文學》6卷5期、7期,頁17-26、66-72。
  • 《西遊記》故事梗概(6分)及藝術成就(14分)【1996】,http://fyk.hkcampus.net/~fyk-tsw/ming1a.doc
  • 劉蔭柏,〈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及對後世的影響〉, http://big5.china.com.cn/book/txt/200608/10/content_7068317.htm

五、精彩章節分析 (葛世萱)

孫悟空大鬧天宮(第三至七回)故事淺析

 「大鬧天宮」是《西遊記》中相當重要的主題故事,由此可見孫悟空之神通廣大,亦可如張靜二先生在《西遊記人物研究》中所說,將《西遊記》視為一部「人格塑造小說」(1984:62),則這段故事正可觀察孫悟空初期的人格發展,並為之後的「取經」主題作好準備。

1. 人王、龍宮、地府到天宮

 孫悟空從須菩提祖師處修道歸花果山後,若安分與自家猴子猴孫玩耍度日,則未必會引起日後被鎮壓五百年的禍端。然而一旦心生疑慮,擔憂自己在花果山安營下寨「或驚動人王,或有禽王、獸王,認此犯頭,說我們操兵造反,興師來相殺」(第三回),便衍生出大鬧傲來國、東海龍宮的情節來。人間的傲來國不必說,被搶走兵器毫無招架之力;而四海龍王也懾於悟空的神威,只能獻出兵器、披掛來打發他。誇張的是,即使後來歲數已盡、被勾走了魂魄,孫悟空竟也能一路打出幽冥界!明明陽壽該終,他一陣撒潑發狠,不僅塗消了自己在生死簿上的紀錄,連帶講義氣地將一干猴屬也一併消了名。死而復生後,在花果山每日聚樂,卻沒想到此類諸般行為種下了禍因:終於驚動了天庭。

 在這裡,讀者看見了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孫悟空,他表現高傲,卻也具備相當的實力,所以人間、龍宮、冥府,沒有一處難得倒他。特別是打出冥府的行為,這單憑一己之力衝破生死的表現,實現了多少芸芸眾生苦求不得的希望?所以,孫悟空成為一種相當完美的象徵:自由、叛逆、高傲、力量、義氣與任性不拘。因此,即使天庭終於注意到孫悟空所具的威脅性,卻也不敢直以強硬鎮壓,而是以小官誘安的方式來降服他。這種少年期血氣方剛的性格特徵,若與成書時代結合參看,或亦可如胡光舟先生在《吳承恩和西遊記》一書所言,是一種「反封建正統、反皇權尊嚴的反抗思想和叛逆性格」(1993:86)。然而諷刺的是,一開始悟空只是單純「居安思危」地希望鞏固花果山、維護猴群的聚樂生活而已,並沒有加強兵力、大肆侵擾之意,但他「出於自保」擅闖龍宮、大鬧地府的行為,卻才真正為花果山帶來了日後的災難。

2. 官封弼馬、名注齊天

 孫悟空在天庭的表現,正可充分看出他是如何地任性、不畏權威,又天真易受騙。他歡歡喜喜隨太白金星來到天門,被眾天丁一擋,便使氣索性不想進去,還是被金星扯進去的;面見玉帝時不行大禮,頂多只唱個大喏,讓一班仙卿大驚失色;發現弼馬溫只是不入流的小官,一生氣就逕自下界回家;回花果山後打敗來討伐的天兵天將,定要個「齊天大聖」的封號,甚至到最後,還跟佛祖說「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第七回),要玉皇大帝讓出寶座!看孫悟空多麼任性使氣,不服管教,但一開始擔任弼馬溫時,他卻也是開開心心認真工作,晝夜不睡豢養馬匹,「那些天馬見了他,抿耳攢蹄,到養得肉肥膘滿」(第四回);後來玉帝應太白金星之請,給了孫悟空一個「齊天大聖」的虛位,他也是「遂心滿意,喜地懽天,在于天宮快樂,無掛無礙」(第四回)。由此看來,孫悟空再怎麼厲害,竟然也逃不過一個「名」字!即使生來神通廣大、自由隨性,但一為「名」字蒙心,就被限制、束縛。

 並且,即使名聲再好聽,本性難改,終究還是惹出禍來。玉帝原本擔心齊天大聖日日在天庭中閑遊,滋生事端,遂派給他一看管蟠桃園的閒差,卻竟成為日後天庭災禍的導火線。孫悟空一時嘴饞偷吃了蟠桃、破壞了王母娘娘的盛會,又酒醉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自知理虧逃下了天界,回到猴子猴孫身邊,竟然又回頭偷走仙酒,與眾猴在洞中開「仙酒會」!這段過程,將孫悟空的任性妄為、聰明巧計描寫得淋漓盡致,好似任意胡鬧、闖了大禍的頑童。不過,這「頑童」竟也還是講義氣的,懂得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同時更是誠實的,面對九曜星的興師問罪,一一招認,回以「這幾樁事,實有,實有!但如今你怎麼?」(第五回)。不會推罪諉過,但也不搖尾乞憐,那汝奈我何的傲氣,又活生生呈現眼前。

3. 無窮變化、難敵佛法無邊

 最後與諸天眾神的爭戰,充分表現出孫悟空無懼、強大的一面,而這一大段爭鬥的過程,也諷刺地應了孫悟空自己一開始在第三回中「操兵造反、興師來相殺」的讖言。在與眾神爭鬥的過程中,與二郎神一戰相當精采,他們變化追逐的一段相當引人入勝,不論孫悟空變成法天象地的模樣、麻雀兒、大鶿老等,二郎神也都能變身成為法天象地的模樣、餓鷹兒、大海鶴等來制敵。直到最後孫悟空便做花鴇,二郎神嫌其變得淫賤,才不變身而直以彈弓擊之。後來孫悟空又變成一座土地廟,甚至變成二郎神的模樣,二郎神還是能一一識破,但無論二郎神多厲害,還是無法輕易得勝,最後得太上老君、隨身狗兒的幫助,才終於成功。

 即使如此,眾神仍然束手無策,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爐子裡煉了四十九日,竟也毫髮無損,反而練成了「火眼金睛」,又回天宮大鬧!直到最後,請來了西天佛祖,孫悟空才終於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在這段大鬧天宮的過程裡,可以看見孫悟空不斷在各種因緣際會下累積、增強自己的實力,正好為之後西天取經的路途作了準備;最後,他恃強逞能、任性妄為的少年叛逆時期也終於受到壓制,在五行山下靜待新的生命歷程的開始。

六、推薦台大學生閱讀的原因(陳靜芳)

 《西遊記》,令人噴飯,拍案,傾絕!

 初讀《西遊記》,著迷於活潑靈動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這隻天生自然石迸的美猴王,以他單純直接的意態,操弄著巧妙的七十二變化,一根毫毛化身千千萬萬,下擾龍宮、上鬧天宮,撒潑無賴,教人好氣又好笑。

 且看他,在靈霄殿見了玉帝,也只唱個喏,自稱「老孫」,也不拜伏,也不參見,嚇得眾仙們大驚失色。掌管蟠桃園,耐不住偷吃嘗新,躲在樹上專撿熟透的大桃吃;聞說有蟠桃會,就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參一腳,急急忙胡闖,見了釀造的美酒瓊漿,又忍不住使法偷喝。與如來佛打賭,要做天宮上帝,卻在如來佛的手指上題字尿尿……。真真是個不伏管教、野然意趣的潑猴!

 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後,好不容易受觀音點化,保護西天取經的唐三藏,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地,這才「心猿歸正,(眼耳鼻舌身意)六賊無?」。

 但他仍不改幽默頑皮的本性,或變做蜜蜂,或變做蝨子,或變做蟭蟟蟲,或變做促織……,時而為打探消息,時而捉弄八戒。在車遲國與道士鬥法隔板猜物,偏生將「山河社稷襖,乾坤地理裙」變成什麼「破爛流丟一口鐘」。觀音院火起,他不與人滅火,反而站在屋頂上助風,將一干精舍燒得個精光。為伏金角、銀角大王,先去尋他們的母親,為了待會入洞需參拜,而在洞前卻啼啼哭哭,為了拜人一拜而難受……。

 展書閱讀,一顆心便牽牽悠悠地掛著這高來高去、超越世俗之外的大聖。

 再讀《西遊記》,卻多了一點對於人自身的同情與了解。

 豬八戒肥胖粗夯,心裡戀戀著有家千般好,修行處處苦;總是被孫悟空捉弄,耍得團團轉,偶而得到機會,便攢促著唐僧念念緊箍咒,勒勒孫猴子的腦袋,逗逗樂子。但在第三十八回裡,作者說他:

那獃子是走路辛苦的人,丟倒頭,只情打鼾。(頁459)

 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八戒辛勤的同情。

 尋常皆以為唐僧護短,誰知,八戒竟能明白和體會唐僧身體上的負累?在取經歷練逼近生理極限的時候,適時喊停休息。不僅調節了唐僧行旅的步履,也調節了故事的節奏,開啟了每回的經歷苦辛。

 而唐僧,一遇遭難,每每跌馬,嚇得魂飛魄散;平日裡,只常聽他說肚子餓了要化齋,天色晚了要安歇,似乎懦弱無能,百無一用。

 一回,唐僧又要覓處安歇,悟空道:

「師父說話差了。山家人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又問那裡安歇,何也?」豬八戒道:「哥呵,你可知道你走路輕省,那裡管別人累贅?自過了流沙河,這一向爬山過嶺,身挑著重擔,老大難挨也!須是尋個人家,一則化些茶飯,二則養精神,纔是個道理。」(第二十三回,頁269)

 又一回,唐僧說「我肚饑怎行」(第二十七回,頁319)。在通天河,金魚怪為擒唐僧,夜半三更下了滿天大雪,八戒咳嗽發抖睡不著,只管叫著:「師兄,冷呵!」悟空回他說:「出家人寒暑不侵,怎麼怕冷?」唐三藏趕緊說:「徒弟,果然冷。」待得起身看到白茫茫一片,孫悟空才能理解為什麼八戒和唐僧都喊冷。

 想那唐三藏,不過是個凡胎肉骨,會冷會餓會累,只因為《西遊記》中的滿天神佛變化,讓人忘卻了他只是個平凡人。記得唐僧在車遲國陳家莊說:

悟空,此處比那山凹河邊,卻是不同。在人間屋簷下,可以遮得冷露,放心穩睡。(第四十七回,頁571 )

 這艱難的行路中,唐僧靠的是他堅強的意志力和求經的決心,要經過脫殼扒皮的種種考驗和生命轉化,層層深化和清淨,而不是膂力勁腿或神兵利器,也唯有依靠如此,取經一途,才能慢慢推進。

 在唐僧、悟空和八戒之間,顯示出了世間和出世之間的調和……。

 讀《西遊記》,可以讓人馳騁在想像的國度,有撒潑耍賴的頑皮潑猴、安穩行履的自在觀音、綿延無絕的火燄山、喝水胎動的西梁女國……。而這其中,有體貼溫厚的人情,也有智性的了悟、理想的堅持和情義的範模,更有著對人世間共性、粗鄙夯笨的同情和了解。

 西行取經的路,正長……

七、閱讀西遊記的幾種方法(葛世萱)

閱讀西遊記的幾種方法  唐僧這一路上,究竟從馬背上嚇得摔下來幾次?孫悟空這一路上,怎麼也老愛叫那些山神啊、土地啊,伸出「孤拐」來讓他打著洩憤?還有,原來觀世音菩薩也是會發火的!竟然氣到把個楊柳淨瓶扔進海裡,卻還有個專責的海龜幫他撿回來……這些,都是我於童年看兒童版《西遊記》時,從未體驗過的有趣經歷!

 孩提時讀過《西遊記》,知道孫悟空厲害、豬八戒貪吃貪色,也記得芭蕉扇、牛魔王、紅孩兒,就覺得自己應該已經算是讀過這本書了。後來又看過幾個電視劇版的《西遊記》,雖然沒有全部看完,情節到底怎麼搬演也已經想不起來,卻總固執認為還是楊懷民演的唐僧最帥、最耐看……現在「年輕」的一代也許不知道他是誰了吧?想當年他可是歌仔戲的當紅小生呢!從這些二手、三手的經驗中,幼年的我得到了對《西遊記》故事和人物的最初印象,竟然也覺得這樣就夠了。誰知許多年後,卻在圖書館裡赫然發現一部比我當初讀的要厚三倍的《西遊記》!這是怎麼回事?

 捧出來細讀,又令人慨嘆、又令人大笑、又令人尋思。長大後的我,覺得這簡直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曾經覺得《西遊記》就是一部善惡分明的故事,那些妖怪活該給悟空打死;曾經覺得唐三藏就是個聖僧,他應該是英俊瀟灑、英明睿智又正正經經;曾經覺得神佛就是神佛,他們應該是無貪無欲的;也曾經覺得孫悟空被佛祖壓在五指山下是罪有應得,命中注定該陪唐僧走上取經之路。現在呢?卻覺得妖怪也有可愛之處,而神佛的私心好像有時也跟人沒兩樣,至於那悟空究竟做了啥燒殺擄掠的大惡事,要驚動整個天庭甚至西天佛祖來緝拿他?我看不出來。更別提那唐三藏了!完全就是幻滅……

 如今,終於可以拋開過去那些二手、三手的刻板印象,能夠以一己之力去理解小說裡的人物和情節,感覺每個字帶來的震撼力量。興致一來,左翻右檢,哪條路行不得也?

 若是心情不好,可以先撿書中有趣的部分來讓自己大笑三回!第二十六回裏,豬八戒怎樣撮弄福、祿、壽三星?一會兒嘲笑他三個是「奴才」(因「添福」、「添祿」、「添壽」之名),又纏著福星要果子吃,亂翻人家的衣袖衣袋,卻說這叫「番番(翻)是福」,光看那一大段豬八戒轉來轉去逗弄神仙,心情就好了起來。而唐僧師徒間的互動也有不少令人發噱之處。如第十五回裡,龍吃掉了唐僧的凡馬,唐僧忍不住哭將起來;悟空耐不住暴躁,竟然叫師父「莫要這等膿包形麼」,欲自去打怪尋馬,又被唐僧一把扯住。原來師父害怕悟空走了後妖怪又來,萬一「人馬兩失」,該如何是好?悟空聽這話更加暴跳了,竟然說「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罷!」看這兩人拉拉扯扯,聽其言、想其景,實是又可笑、又可嘆!

 再來,平心靜氣地讀,小說中豐富的神佛、魔怪,再加上唐僧師徒四人,其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成就自然可觀。觀察故事裡如何描寫這些角色,也是一趟百玩不厭的精神之旅。如玉帝、西王母、西天佛祖、觀音菩薩等等,這些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神祇,他們在小說裡表現出的性格、特質,卻往往和現實信仰中的形象有些許落差。因此,我們會看見觀世音菩薩大動肝火、摔砸淨瓶;看見各路山神、土地不僅無法保護善良百姓,還常常落得給當地大妖巡更、打雜的落魄下場。而孫悟空大鬧天宮,是《西遊記》中非常精彩的故事段落,但所謂的「大鬧」,怎麼看都只不過是小孩子貪吃、好玩的舉動,就是做得過份了點兒。尋思這些神、佛大舉圍剿的激烈反應,他們所要保護、維持的「秩序」究竟是什麼?至於那仙桃、金丹,畢竟也都是身外之物,若他們真成仙超脫,對這些物品的執念也未免太深。於是,從人物描寫、故事情節中發現矛盾、特異之處,再從中思考「為什麼」,慢慢地,也就會發現作者似乎意有所指啊!

 這樣一來,故事就不再只是單純的故事,它會擁有許多寓意、象徵、諷刺和影射,讀者進行至此,對作品的理解也就能更深入。所以,從玉帝天庭、西方佛祖兩大系神仙神力之高下,與孫悟空對虎力、鹿力、羊力三個道士的爭鬥來看,《西遊記》對佛教與道教的看法就相當值得深思;而小說中對天庭、地府、龍宮等神職陰司運作狀況的描寫,也很難不讓人想到凡間朝廷、政治的社會現實。再進一步,就忍不住想翻檢歷史資料,好瞭解《西遊記》成書時代背景與社會狀況,想追溯《西遊記》中人物形象的根源和演化,也想查考一下其他的神仙信仰與傳說……最後,所有一切便會織成一張羅天大網,每根經絡都指向不同的方向和領域,但又彼此牽連。這是讀小說最極致的痛快!然而,卻不是每部小說都能做到這樣境界,經典之所以是經典,自有其不敗之處。《西遊記》,好好靜心讀它一遍,即便被羅天大網纏身,自也心情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