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
《論語》中有諸多論「孝」的篇章,下列何者不算是真正「孝」的表現?
- 有事,弟子服其勞
- 不遠遊,遊必有方.
- 對父母態度恭敬
- 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中有諸多論「孝」的篇章,下列何者不算是真正「孝」的表現?
在《論語》中,下列文字與人物之配對,何者有誤?
《論語》中多次提及君子和小人的分別,以下何者正確?
下列關於孔子的敘述,何者為是?
下列敘述,何者是孔子的思想理念?
孔子有一位學生,賢達敏辯,善於外交辭令,也長於貨殖,孔子曾以「瑚璉」之器稱許之,請問這位學生是誰?
下列何者不會是孔子於《論語》中與學生討論的內容?
《論語》當中討論關於「父子關係」的章句,不會在下列哪一篇章的內容中查詢得到?
《論語》當中討論與「婚姻」相關的章句,可以在哪一篇章的內容中查詢?
孔門七十二弟子,各有各的特色,請問下列那個選項中弟子與特點的配對是正確的?
《論語》當中的人物除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外,也包含了當代或歷史上的人物,請問下列哪一個選項中的人物不曾出現在《論語》中?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珍貴記錄,要了解孔子的為人,就必須透過《論語》。請問下列選項中哪一個是孔子的「自述」?
孔子曾多次提到「反求諸己」的重要,以下何者強調了「反省」之精神?
《論語》中記載許多孔子評論古今人物的話語,下列何者為非:
孔子重視「禮」,但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表示「禮」並不僅是一種規範教條。下列何者同樣能反映這樣的思想?
《詩》之教是傳統人文教育十分重視的環節,孔子重視《詩經》,除講學不時引述《詩》文內容,亦提出過不少學習《詩經》的觀念。請問,以下何者並非《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詩》觀?
在〈學而〉篇中,曾記載了子貢與孔子的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請問,孔子稱子貢「始可與言《詩》已矣」,其因為何?
在《論語》中,孔子有「小子何莫學夫《詩》」的說法,請問下列何者並非其理由?
在《論語》〈先進〉篇中,孔子說:「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這則記載讓人感到疑惑,為什麼孔子贊賞的是他所謂「野人」的先進,而非「君子」的後進呢?在〈雍也〉篇,孔子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兩則記載,是否有矛盾呢?而孔子對於「質」和「文」的看法究竟是如何?請發表你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
「學」是《論語》中一大主題,〈學而〉篇開宗名義便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也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而當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時,孔子答道:「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雍也〉)」但綜觀這些篇章可以發現,孔子所謂的「好學」,似乎與我們今日所謂對「知識」的「學」有所不同,而是與「忠」、「信」,「不遷怒」、「不貳過」等有關,究竟孔子所謂的「學」意涵為何呢?請發表你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
孔門七十二弟子各有特色,在《論語》中對孔門弟子也頗有著墨,請選出一位你最欣賞的 弟子,以《論語》中的記述為依據,說明你欣賞他的原因。(字數限300字以上)
子貢曾經問孔子「博施於仁而能濟眾」是否可以稱之為仁?而孔子卻答道「何事於仁,必 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 方也已。」沒有正面肯定「博施濟眾」是仁的舉動,請問在這樣的意義下,現今的捐款、 慈善活動算是「仁」嗎?提出你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
李白曾有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引用的典故正是《論語‧微子》篇中隱者接輿 與孔子對話的一章,在〈微子〉篇中,除了接輿以外,還有很多如長沮、桀溺一類的隱者, 從他們與孔子的對話中,你得到什麼樣的啟示?隱者的理想與孔子有何不同?(字數限 300字以上)
「君子」是孔子最先提出做為個體自尊自重的生命方向。請選擇《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幾章,說明「君子」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與小人有什麼不同?君子的人格理想在當代的意義又是什麼?(字數限300字以上)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第十三》)孔子以為,兒子決不跳出來告發偷了羊的父親,才是所謂的「正直」。請問,孔子何以如此說?又,孔子的主張是否違背公平正義原則?與我們現在的法治社會是否可以相容?(字數限300字以上)
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第十四》)給予管仲極高的評價。又說:「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第三》)批評管仲器量小、不節儉、不知禮。請試述孔子對於管仲,何以會有如此正反兩極的評價?(字數限300字以上)
孔子作為我國的聖人,對於中華文化貢獻極大。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孔子的地位也非屹立不搖:五四時期的反孔,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都反映了孔子思想與形象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在臺灣,即使許多地方皆有孔廟設立,學生從小便讀《論語》,但真正深入理解孔子之人仍少之又少,甚至視為考試的工具、過時而無用的思想。請就你的認識與反思,談論孔子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究竟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
《論語》〈陽貨〉篇曾記錄孔子談論《詩》的話語,其中「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一語,更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請扼要概述「興」、「觀」、「羣」、「怨」思想內涵之大要。並比較孔子提出這種學《詩》的目標,與當時「賦詩言志」的普遍作法有何不同?(字數限300字以上)
《論語》〈為政〉篇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之語,其中「思無邪」的觀念,對後世讀《詩》者頗有影響。然而,《詩經》三百餘篇,每篇所述,無論內容或感情均有一定差異,孔子何以認定此一言便可以蔽全體?請嘗試就此提出你的看法。又,「思無邪」三字乃本自《詩經》《魯頌》〈駉〉之篇,請就兩部經典的內容,判定原詩中「思無邪」的意義,與孔子引述「思無邪」的用意,是否相同,並請舉出理由。(字數限300字以上)
君子、小人,是《論語》(乃至傳統儒者)一再反覆分辨的概念組合,請從《論語》中選出三章,綜述「君子」與「小人」的特質為何。又,〈雍也〉篇記載,孔子曾勸勉他的學生子夏,請他務「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請問「儒」何以又有君子或小人之別?試說明你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