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詩」


# 22


D

詩人王維創作的詩歌中,較少涉及下列選項中的哪一類題材?

  1. 社會寫實
  2. 邊塞風光
  3. 田園山水
  4. 閨怨愛情

# 23


B

盛唐詩人承續詩騷漢魏詩歌的傳統,創造韻味悠遠、氣象渾厚的詩風,成為唐詩(尤其是盛唐詩)鮮明的時代特徵,是太平盛世獨有的明朗昂揚精神。以下四首詩,呈現昂揚又具感染力的「盛唐氣象」的是?

  1. 步輦出披香,清歌臨太液。曉樹流鶯滿,春堤芳草積。 風光翻露文,雪華上空碧。花蝶來未已,山光暖將夕。
  2. 走馬遠相尋,西樓下夕陰。結交期一劍,留意贈千金。 高閣歌聲遠,重門柳色深。夜闌須盡飲,莫負百年心。
  3.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4.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 24


C

下列選項所列詩歌,何者不是詩聖杜甫的作品︰

  1. 兵車行
  2. 蜀相
  3. 杜陵叟
  4. 曲江

# 25


B

李白名句「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中的「小謝」,所指何人?

  1. 謝靈運
  2. 謝朓
  3. 謝安
  4. 謝赫

# 156


D

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請問下列哪一詞語最能形容本詩之風格?

  1. 典雅
  2. 清麗
  3. 沉鬱
  4. 空靈

# 157


B

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其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二句,深刻傳達出山裡的寂靜之感,請問這兩句詩所運用的手法,最接近下列哪一選項?

  1.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2.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3.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李白〈子夜吳歌〉)
  4.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 158


D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請問下列關於此詩的敘述,何者錯誤?

  1. 以「蠶絲」暗示對戀人的思念。
  2. 以「蠟淚」象徵離人的眼淚。
  3. 以「蓬山」喻指對方的住處。
  4. 以「青鳥」象徵作者自己。

# 165


D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以下描寫春景與之相似?

  1.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3.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 166


D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以下何者意思不曾出現在上述詩中?

  1. 對丈夫思念很深
  2. 設想丈夫另結新歡
  3. 人對鄉土的愛戀
  4. 相思成災唯有多吃飯

# 167


B

以下何者非唐詩興盛的原因?

  1. 帝王提倡
  2. 描寫貴族
  3. 科舉考試的影響
  4. 詩歌本身的發展

# 168


A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兩句詩文全用名詞,藉由視覺、聽覺的意象描寫,呈現出客夜孤獨寂寥的感受,請從下列選項選出語法相似者:

  1.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2.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3. 浮雲蔽紫闥,白日難回光。
  4.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 169


D

李白〈贈孟浩然〉詩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對於孟浩然賞愛之情溢於言表。據學者分析,李白推崇孟浩然的緣由是因為兩人在性格、處事甚至風格上皆有相似之處。請選出「說明文字」與「詩句」配合正確者:

  1. 藐視權貴,睥睨王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上張丞相〉
  2. 渴望引謁入朝:「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3. 俠義之風:「北闕休上書,南山歸弊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4. 胸懷用世之志:「再飛鵬激水,一舉鶴沖天。佇立三荊使,看君駟馬旋。」──孟浩然〈峴山送蕭員外之荊州〉

# 170


B

下列詩句中,何者「沒有」人事已非之嘆?

  1.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2.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3.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4. 百戰荒城復井田,幾家春樹帶人煙。

# 277


C

「蓮」在唐詩中有豐富的涵義,有時取其清香脫俗的意態,有時取「蓮」與「憐」的諧音,也有借用蓮花在佛教中的典故。下列詩句中的「蓮」,何者與佛教典故「無關」?

  1. 地狹青蓮小,城高白日遲。幸親方便力,猶畏毒龍欺
  2. 何以洗我耳,屋頭飛落泉。何以淨我眼,砌下生白蓮
  3. 秋白鮮紅死,水香蓮子齊。挽菱隔歌袖,綠刺罥銀泥
  4.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 278


A

唐詩中不乏代言之作,亦即詩人以第一人稱敘述,模擬他人情思而寫作。下列選項中的詩句,何者「不是」代言女性的口吻?

  1. 前行無歸日,返顧思舊鄉。慘戚冰雪裏,悲號絕中腸
  2. 郎食鯉魚尾,妾食猩猩唇。莫指襄陽道,綠浦歸帆少
  3.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葉。將歸問夫婿,顏色何如妾
  4. 芙蓉無染汙,將以表心素。欲寄未歸人,當春無信去

# 375


B

宋祁在《新唐書?杜甫傳》中,評論杜甫詩「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請問下列選項中的杜甫詩句,何者符合宋祁「善陳時事」的「詩史」之評論?

  1.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2.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3.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4.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 376


A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以絕句為形式,系統性評論了歷代重要詩人;其中對於唐代詩人的評論尤為犀利、獨到,頗多慧見,故常受到後人的重視與引用。下列各選項的〈論詩絕句〉中,所論詩風與所指唐代詩人的搭配,何者「不」正確?

  1.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孟浩然
  2. 「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世間東抹西塗手,枉著書生待魯連。」→李白
  3. 「謝客風容映古今,發源誰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柳宗元
  4. 「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李商隱

# 377


C

「送別」乃唐詩中常見之主題,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下列所列舉之唐詩名作中,何者與「送別」主題「無關」?

  1. 王昌齡:「沅江流水到辰陽,谿口逢君驛路長。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
  2. 高適:「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3. 白居易:「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4. 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542


D

下列「」中詩句所形容的物象,正確的是:

  1.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柳絮
  2.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江河
  3.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琴聲
  4. 「風揉雨練雪羞比,波濤翻空杳無涘」/雲海

# 543


A

唐代詩人劉長卿除了有「五言長城」之稱,還以哪一類型的詩聞名?

  1. 山水詩
  2. 詠物詩
  3. 詠史詩
  4. 寫實詩

# 544


D

中唐有所謂的「奇險詩派」,其特色為以僻字、險韻、奇澀甚至怪誕的意象入詩。依此特色,請問下列選項中,哪一項應屬於奇險派的詩風?

  1. 客子庖廚薄,江樓枕席清。衰年病祗瘦,長夏想爲情。
  2. 青天高寥寥,兩蝶飛翻翻。時節適當爾,懷悲自無端。
  3. 清燈入幽夢,破影抱空巒。恍惚琴窗裏,松谿曉思難。
  4.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

# 545


D

所謂「宋初三體」中,「西崑體」是以李商隱典雅華美、富於感傷、多用典故之詩歌為學習對象。依此定義,請問下列宋詩中,哪一首應屬「西崑體」?

  1.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2.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3.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4. 待詔先生齒編貝,忍令索米向長安。

# 546


C

王安石晚年,絕句精絕,獨樹一幟,被後人稱為「王荊公體」。其特色之一,是在短小的篇幅內,包含了完整的情節與優美的意象,使讀者玩味再三。請先閱讀其〈南浦〉一詩:「南浦隨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再選出下列各句所暗示之情境,哪一個是「錯誤」的?

  1. 「南浦隨花去」:這是一趟並未周詳策劃的旅程。
  2. 「回舟路已迷」:因為一路上看得入神,以致迷了路。
  3. 「暗香無覓處」:想再繼續賞花,卻已聞不到花香。
  4. 「日落畫橋西」:無意間看見落日,為旅程畫下美麗句點。

# 64

元稹、白居易所發動的「新樂府運動」,是唐代詩歌發展的一次重大轉折,「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等創作主張,獲得了具體的實踐。試就白居易〈新豐折臂翁〉一詩,論述其所具「新樂府運動」主張的詩歌形式與特質,並評價其藝術價值。(字數限300字以上)

# 108

作為盛唐之音的代表,李白詩歌昂揚的精神與豪邁壯逸的氣勢,反映著開元天寶年間的盛 世風貌。以下是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嘗試在閱讀後闡述詩意,並分析詩句中顯現的 李白人格特質。(字數限300字以上)<br /> <span class="poem">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br />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閒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br />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br /> </span>

# 109

中唐「新樂府運動」是唐代詩歌發展的重大轉折,「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的創作主張獲得了具體實踐。試以白居易〈賣炭翁〉一詩為例,闡析詩意,並具體說明其 創作之意圖。(字數限300字以上)<br /> <span class="poem">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br />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br />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br />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勅,迴車叱牛牽向北。<br />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疋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br /> </span>

# 110

晚唐李商隱詩有其特殊的美感意境,展現幽微隱約的風格,著名的〈錦瑟〉:<br /> <span class="poem">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br />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br /></span> 全詩除了起頭的「錦瑟」二字,其餘皆與詩題無直接關係。試閱讀,解析詩意,並書寫個 人閱讀感受。(字數限300字以上)

# 215

唐詩以抒情傳統為主流,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等人詩作皆是如此,即使中唐有元、白敘事詩,詩中仍有詩人的主觀情感。相較之下,李賀是位特殊的詩人,他在主觀抒情的潮流中並不強調他的主觀感受,在詩中沒有直截地表達個人的喜怒哀樂,把自己隱沒,遵從樂府詩旁觀立場的傳統,是一種代入式的抒情。李賀詩中時常流露出一股孤獨感,並非是深山無人的感觸,而是處於人群中的孤獨感,與現代人相似。李賀對於其所觀察的,不描述、不敘述,而是將感官經驗沉入幻思想像之中,流露對於無盡宇宙時間的敏銳感受。試分析李賀〈古悠悠行〉,說明其藝術特色,並談談你讀後之心得、感想。 (字數限300字以上) (附)李賀〈古悠悠行〉: 「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空光遠流浪,銅柱從年消。」

# 216

德國美學家萊辛 (Lessing)在《拉奧孔》一書中論及繪畫與詩歌的界線,分別以媒介、題材與觀眾感官來區分「空間藝術」、「時間藝術」,認為前者是以線條、色彩構成,善於處理物體的形貌,亦便於觀眾將作品的整體性盡收眼底;而詩歌屬於後者—時間藝術,透過一個一個前後相續的語言來傳達流動的行為。在中國詩歌史上,王維曾被蘇軾稱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與繪畫的界線並非全然二分。試舉王維的詩作為例,討論作為時間藝術的詩歌,如何呈現空間感?王維詩在這點上有何過人的特色?(字數限300字以上)

# 217

李商隱、杜牧皆是晚唐著名詩人,後世合稱為「小李杜」,清代劉熙載言:「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兩人亦皆擅長寫詠史詩,並透露出對歷史事件的批判或諷刺。如李商隱〈賈生〉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對於文帝與賈誼君臣無法遇合之事做出哀嘆;又如〈龍池〉詩:「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則出人意表地將焦點放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犧牲者—壽王身上。杜牧〈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同樣對安史之亂寄予無限悲情。試各舉李、杜一首詠史詩作,分析詩中的批判、諷刺之處。(字數限300字以上)

# 442

生於中唐大曆年間的詩人韋應物,詩作風格清麗閒淡,但常能巧妙經營意象,使詩作寓情於景,達到神韻飽滿的藝術效果。請試著從他的名作〈滁州西澗〉中,分析他對「草」、「鳥」、「雨」、「船」等四個意象的書寫有何特點?作者又企圖通過這樣的物象,描寫、營造或者寄託甚麼樣的情懷?(字數限300字以上) 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443

聞一多曾讚譽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詩中名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從自然現象中提煉出作者對宇宙人生與時空周流的哲思,相當深刻而動人。請先試著分析這四句詩中,作者用「月」映襯出什麼樣的人生哲理?再另舉一首也寫到「月」,且可與前述哲理互相闡發、印證的唐詩,和〈春江花月夜〉比較,說明兩者的異同。。(字數限300字以上) 張若虛〈春秋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444

陳世驤指出:絕句因為篇幅極短,需要在「一剎那之中給人一個完美豐滿的詩的經驗」,因此好的絕句,常需要藉由經驗性、直覺性的景象,帶出全詩蘊含的的主旨及意境。請試著分析劉禹錫的七言絕句〈烏衣巷〉,說明此詩如何經營出「一剎那」的視覺經驗?而此經驗中又寄寓了哪些情感或哲思?(字數限300字以上) 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483

試論與張九齡〈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間有何對話關係?張九齡如何繼承前人之感遇詩傳統?又展現哪些不同於陳子昂的人生態度?(以下引詩僅供參考,立論基礎不限於此四首詩,字數限300字以上)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其二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殺身炎洲裡,委羽玉堂陰, 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多材信為累,歎息此珍禽。 --陳子昂〈感遇〉其二十三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其一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張九齡〈感遇〉其四

# 484

唐代傳奇〈霍小玉傳〉中,李益的負心漢形象深植人心;不過,李益在詩歌史上實亦據有重要地位,明代胡應麟《詩藪》評為:「七言絕開元之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可與太白、龍標競爽,非中唐所得有也。」請先賞析下列李益詩作,再據此說明胡應麟之評論是否適當。(字數限300字以上) 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旋落已成塵。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 --〈隋宮燕〉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

# 485

雖然「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朝代與代表文體之配對,使人易於記誦、琅琅上口,但文學潮流並非政治朝代所能局限,例如初唐詩尚存「六朝錦色」,之後才逐漸透露「盛唐氣象」。請就初唐四傑的詩作,舉出反映「六朝錦色」與「盛唐氣象」之作各一首,說明文學潮流的過渡現象。(字數限300字以上)

# 486

李商隱〈燕臺四首〉為其少時傑作,抒寫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愛故事:雅擅音樂的洛陽少女柳枝,偶然聽人吟誦此詩,即大驚道:「誰人有此(情)?誰人為是(詩)?」而傾心於詩人。〈燕臺四首〉以春、夏、秋、冬作為四首主題,寓情於景,寓幻於真。請選擇〈燕臺〉其中一首,舉出其所呈現的季節意象,再分析它們如何襯托、呼應全篇所抒之情?(字數限300字以上)

# 487

論者經常以「唐詩主情,宋詩尚理」作為分判唐宋詩風的標準。宋代詩人常在前人舊題中翻出新意,表現自己獨特的觀察與論點。如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梅堯臣與歐陽修,均繼作歌詠王昭君的〈明妃曲〉,卻從不同角度,對王昭君故事加以想像與詮釋。請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請比較以下詩作,說明每位詩人對昭君故事的態度或詮釋有何不同? 2.再將三位宋代詩人之作,與李白、杜甫之昭君詩相比,分析哪些地方體現了「唐詩主情,宋詩尚理」之不同?(務請舉出詩句為證。字數限300字以上) 李白 1.〈王昭君二首〉其一:「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塚使人嗟。」 2.〈王昭君二首〉其二:「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杜甫 〈詠懷古蹟〉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王安石 1.〈明妃曲二首〉其一:「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2.〈明妃曲二首〉其二:「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捍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絃留至今。」 梅堯臣 〈和介甫明妃曲〉:「明妃命薄漢計拙,憑仗丹青死悞人。一別漢宮空掩淚,便隨胡馬向胡塵。馬上山川難記憶,明明夜月如相識。月下琵琶旋製聲,手彈心苦誰知得?辭家只欲奉君王,豈意蛾眉入虎狼。男兒返覆尚不保,女子輕微何可望?青冢猶存塞路遠,長安不見舊陵荒。」 歐陽修 1.〈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2.〈再和明妃曲〉:「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

# 488

相較於許多才氣煥發、任意揮灑的詩人,黃庭堅是一位更講究詩法、肯定詩藝可由具體方式磨練而成的詩人。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黃庭堅提倡「奪胎換骨法」:「山谷云:『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規模其意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如鄭谷〈十日菊〉曰:『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病在氣不長。西漢文章雄深雅健者,其氣長故也。曾子固曰:『詩當使人一覽語盡而意有餘,乃古人用心處。』所以荊公作〈菊詩〉則曰:『千花百卉凋零後,始見閑人把一支。』東坡則曰:『萬事到頭終是夢,休,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如李翰林詩曰:『鳥飛不盡暮天碧。』又曰:『青天盡處沒孤鴻。』然其病如前所論。山谷作〈登達觀臺〉詩曰:『瘦藤拄到風煙上,乞與游人眼界開。不知眼界闊多少,白鳥去盡青天回。』凡此之類,皆換骨法也。顧況詩曰:『一別二十年,人堪幾回別。』其詩簡緩而立意精確。舒王作〈與故人詩〉曰:『一日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與塵埃。不知烏石江頭路,到老相逢得幾回。』樂天詩曰:『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身。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東坡〈南中作〉詩曰:『兒童悮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醉紅。』凡此之類,皆奪胎法也。學者不可不知。」請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 請按照黃庭堅對於「奪胎」、「換骨」之定義,與釋惠洪的舉例,說明黃庭堅〈登達觀臺〉和蘇軾〈南中作〉二詩,如何體現「奪胎」、「換骨」之操作方式?請扣緊文本分析之。 2.請任選「奪胎」、「換骨」其中一法,以你生活中所見的任一文本,(詩文、歌詞、台詞、廣告詞等均可)作為奪胎/換骨的對象,嘗試作詩一聯,五言或七言,古體或近體皆可。(務請書明原始文本。字數限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