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


# 26


B

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引用的詞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其作者為誰?

  1. 晏殊
  2. 秦觀
  3. 陸游
  4. 柳永

# 27


D

豪放詞的出現被認為是宋詞發展上的重大轉折,下列選項所列,何者並非豪放風格的作品?

  1.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2.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戰馬臺南金絡頭。
  4.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 28


C

南唐後主李煜在「詞」的創作上成就非凡,為後人所稱道。其作品因人生之經歷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主要反應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華美而穠麗;後期則以自身情感為出發,描繪亡國之痛、往事之憶,呈現較深沉的感慨。請據此判別,下列作品,何者最可能是前期所作?

  1.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人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2.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3.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4.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 159


D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請問關於此詞的解讀,下列何者錯誤?

  1. 此作品展現了蘇軾詞的「曠達」之風。
  2. 「穿林打葉聲」象喻了生命中所遭遇的困頓挫敗。
  3. 「也無風雨也無晴」象徵蘇軾淡定的心境,已超越人生的成敗得失。
  4. 蘇軾下「定風波」一題目,傳達了他不畏人生中的風雨波濤之決心。

# 160


C

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請問下列何者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所描述的景象?

  1. 花團錦簇
  2. 煙花絢爛
  3. 花燈之美
  4. 流星墜落

# 161


D

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請問下列關於本詞的解讀,何者正確?

  1. 「闌珊」形容身影模糊的樣子,此處是擬人手法。
  2. 「寶馬、雕車、玉壺」隱喻了「朱門酒肉臭」的意涵。
  3. 由本詞所述內容,無法判定作者尋覓的對象是男性或女性。
  4. 作者透過此詞,傳達了自己仍堅持信念,並暗諷國家沉溺於逸樂中。

# 162


C

法國作家謬賽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請問這適合形容以下哪一位詞人的作品風格?

  1. 晏殊
  2. 蘇東坡
  3. 李後主
  4. 歐陽修

# 163


C

詞與音樂的淵源甚深,以下何者為非?

  1. 有加入新興音樂
  2. 合於樂,可歌唱
  3. 旋律中和
  4. 詞的創作撰寫,多半「倚聲填詞」

# 164


B

以下何者非詞的「別名」?

  1. 長短句
  2. 曲子歌
  3. 詩餘
  4. 近體樂府

# 171


D

下列有關詞人之敘述,何者正確?

  1. 李清照:字幼安,人稱「詞中之后」,有《漱玉詞》行世。
  2. 辛棄疾:字易安,為一愛國詞人,人稱「詞中之龍」,以詩為詞,詞風豪放。 
  3. 蘇軾:字子瞻,為豪放詞風之開創者,後為宋詞之正宗。
  4. 歐陽脩:字永叔,宋初詞人,詞風婉約清麗,詞作多短詞小令,與晏殊並稱「晏歐」。

# 172


B

宋詞中的「夢」,多與詞人現實生活中的憾恨相關,往往是其內心無法實現的願望的救贖。下列何者與此心靈的補償機制「無關」?

  1.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2.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3. 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4.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 173


C

在詩詞表達手法中,常會以外在具體的事物表達內在抽象的情感,使意象更為鮮活。如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下列各句中,請選出用法相同者:

  1. 男兒事業,看一日,須有致君時。──辛棄疾〈婆羅門引〉。
  2.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蘇軾〈臨江仙〉。
  3.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 春點疏梅雨後知,翦燈心事峭寒時。──姜夔〈浣溪沙〉

# 279


B

葉嘉瑩先生在〈論晏幾道詞在詞史中之地位〉提到:「小山詞的傷心之處在外表情事之追懷」,此說確實點出晏幾道詞之風格、特色。試問下列選項中之詞句,何者符合上述晏幾道詞的風格?

  1.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2. 「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
  3.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4.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 280


C

詞人常有其慣用意象,如李後主多用「流水」意象,寓其往事長逝不返、愁思不盡的意涵。而溫庭筠詞中意象多取自女子用品飾物,營造一片金碧輝煌、繁華富麗的意境。試問下列溫庭筠詞作,何者反映上述所說的意象特徵?

  1.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2. 「宜春苑外最長條,閒裊春風伴舞腰。」
  3. 「寶函鈿雀金鸂鶒,沉香閣上吳山碧。」
  4. 「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

# 281


C

詞人經常用「紅」、「翠」等顏色字形容或指稱自然景物、歌兒舞女或建築器物,以此增添字面的豐富性。下列詞句中的「紅」與「翠」字,何者代指女子?

  1. 飄然快拂花梢, 「翠」尾分開「紅」影。(史達祖〈雙雙燕〉)
  2. 飛「紅」若到西湖底,攪「翠」瀾、總是愁魚。(吳文英〈高陽臺〉豐樂樓)
  3. 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柳永〈鶴沖天〉)
  4. 「紅」燭淚闌干,「翠」屏煙浪寒。。(馮延巳〈菩薩蠻〉)

# 378


D

宋詞的主題內容有許多多類別,「詠物詞」即為其中之一。然詠物詞並非皆是純粹描寫物態,多為藉物詠懷,情物雙寫;如同清人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曲概〉所云:「昔人詞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下列選項何者可歸類為藉物詠懷的詠物詞?

  1.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歌,後庭遺曲。」(王安石〈桂枝香〉)
  2.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閒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晁補之〈洞仙歌〉)
  3.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4. 「無意苦爭春,一任?芳?。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

# 379


C

《全宋詞》裡,節序詞約有一千四百多闋,包括除夕、元宵、端午、七夕、重陽等諸多節日,反映出詞作與歲時節序、風俗民情的關聯。請問下列何者為敘寫寒食節之詞作?

  1.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馬雕車香滿路。?簫聲動,玉壼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青玉案〉)
  2. 「炎光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柳永〈二郎神〉)
  3. 「春去尚堪尋,莫恨老來難卻。且趁禁煙百七,醉殘英餘萼。」(朱敦儒〈好事近〉)
  4.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楊無咎〈齊天樂〉)

# 380


B

「借代」為詞作中常見之修辭,作者不直接說出所要敘述的人、事、物名稱,而借用與它有關的其他人、事、物來替代。由於其間關聯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借代的方式也很多樣。下列『 』中,何者是使用「以部分代表全體」的借代手法?

  1. 「應難奈、故人天際,望徹淮山,相思無『雁足』。」(史達祖〈八歸〉)
  2. 「?白髮潘郎?沈帶。怕看山,憶他『眉黛』。」(史達祖〈夜行船〉)
  3. 「看雲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王沂孫〈眉嫵〉)
  4. 「少年自負凌雲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劉克莊〈賀新郎〉)

# 547


C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東坡詞提要》稱東坡詞:「詞自晚唐五代以來,以淸切婉麗爲宗,至柳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軾而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遂開南宋辛棄疾等一派。尋源溯流,不能不謂之別格,然謂之不工則不可。故至今日,尚與花間一派並行。而不能偏廢。」下列關於這段文字的解釋,何者有誤?

  1. 詞自晚唐五代以來,以《花間集》之婉麗風格為主流。
  2. 柳永的一變,源於其用字淺顯、不避俗語,和白居易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3. 蘇軾詞作師法韓愈「奇絕險峻」的詩風,詞史上遂有此一變。
  4. 南宋辛棄疾延續蘇軾詞風,雖非詞之正格,仍與婉約詞派分庭抗禮。

# 548


C

南宋詞論家王灼認為晏殊與歐陽修:「風流縕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兩人文字皆婉轉流利,晏殊之風格又可以「以理節情,情中有思」來概括,亦即在情感呈現處又能有理性的省悟。下列晏殊作品中,何者最能體現這種特色?

  1.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2.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檢點如今無一半。
  3.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4.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 549


D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曾評北宋詞人柳永:「耆卿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帖,承平氣象,形容曲盡,尤工於羈旅行役。」下列柳永作品中,何者主題最可能是「羈旅行役」?

  1.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
  2.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3. 蕭條。牽情繫恨,爭向年少偏饒。覺新來、 憔悴舊日風標。魂消。念歡娛事,煙波阻,後約方遙。還經歲,問怎生禁得,如許無聊。
  4. 凍雲黯淡天氣,扁舟一葉,乘興離江渚。渡萬壑千巖,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帆高舉。泛畫鷁、翩翩過南浦。

# 65

陳師道《後山詩話》曾言蘇軾「以詩為詞」,李清照亦曾批評蘇軾的詞作「皆句讀不葺之詩」。究竟「詩」與「詞」在本質上有何差異?多數詞評家所謂詞的「本色」又是什麼?試舉一闕蘇軾詞為例,抒寫你對陳、李二人評論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

# 114

柳永名作〈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其景致氣象深為蘇軾所欣賞; 而蘇軾亦作有〈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表現與友人的深摯情誼。 試分析二詞並藉以論述柳蘇二人的生命關懷與性情特質有何不同。(字數限300字以上)<br />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br /> <span class="poem">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br />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br /> 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br /> 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柳永〈八聲甘州〉)<br /> </span> <span class="poem"> 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br />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br />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br />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蘇軾〈八聲甘州〉)<br /> </span>

# 115

清末學者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br /> <span class="poem">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span>此第一境界也。<br /> <span class="poem">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span>此第二境界也。<br /> <span class="poem">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span> 此第三境界也。<br /><br />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 也。」(1)此三境界之說相當著名,各從不同宋人詞中摘錄出來,你能否在朱祖謀,《宋 詞三百首》(臺北:台灣古籍)中找出代表三境界之詞句的來源?(2)王國維的比喻,不 只適用於學術研究的歷程,亦象徵人生追尋的經驗。你認為此三境界分別有何深意?試論 析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 116

陳師道《後山詩話》認為蘇軾「以詩為詞」,是詞的詩化表現。然詞的「本色」原是婉約 ,但詩化後開出豪放一路,使詞的創作風格有了新的發展。試舉你讀過的蘇軾詞作,說明 其詞作內容與詩化表現,並略述你對「以詩為詞」的詩化現象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 上)

# 218

在文學史上,詞有正變之說,如張綖《詩餘圖譜‧凡例》:「按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在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約;蘇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故東坡稱少游為今之詞手,後山評東坡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據此則,詞之「正變」所指為何?試分別列舉「婉約」、「豪放」風格之詞加以說明,並評析此說得失。(字數限300字以上)

# 219

蘇軾〈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歎。」 試問上片「明月如霜」到「寂寞無人見」一段,你認為應是夢中之境,還是夢醒後所見園中之景?又或有其他解讀?請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下,嘗試分析東坡此時心境。(字數限300字以上)

# 220

「時間」是觸發詞情的重要因素,詞人或藉由今昔對比,傳達青春愛情消逝的失落感;或者透過臨老的追憶,回顧此生心緒的起伏。換言之,詞體創作常以時空作為基本架構,並且「以景言情」,逐步鋪陳、點染、勾勒其中心意旨。 試從下列三闕宋詞名作「擇一」分析,其一,詞人如何安排時間結構?其次,詞人如何經營意象、氣氛,刻畫出不同時間點的空間場景?其三,每一幕場景背後蘊含的情緒,悲或喜、期待或失落、熱鬧或冷清?其四,綜觀全詞上下片結構、語態的轉折、虛詞領字的運用,分析全詞所要表達的意旨?(字數限300字以上)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稼軒〈醜奴兒〉)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虞美人〉)

# 307

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上》云:「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鄭騫曰:「曠者,能擺脫之謂;豪者,能擔當之謂。」在你的閱讀經驗中,東坡與稼軒詞作之風格有何差異?試各舉一詞加以說明。再根據你的說明,評論王國維、鄭騫對蘇、辛詞之評斷是否合理。(字數限300字以上)

# 445

詩詞作家常透過各種手法造成虛實交織,在有限的篇幅中轉換不同的時空,表達出多種層次的複雜情感;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即藉由時空轉換的想像,展現詩中主人公心理情思活動的狀態。請試著以「時空轉換」的角度,分析晏幾道〈鷓鴣天〉一詞,並說明這種手法所營造出的藝術效果。(字數限300字以上) 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慇懃捧玉鍾,當年拚却醉顔紅。舞低楊葉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從别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 446

柳永擅寫慢詞,在情節鋪敘上有其獨到之處。試從「時空、情景的安排與設計」,分析〈雨霖鈴〉一詞的鋪敘手法;並書寫你閱讀整首詞的讀後感。(字數限300字以上) 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 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489

清‧馮煦評論道:「淮海(秦觀之字)、小山(晏幾道之字),真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請先閱讀以下兩首詞作: 晏幾道〈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閒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裡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再闡述此兩首詞是否能印證馮煦的評論?你是否同意馮煦的說法?為什麼?(字數限300字以上)

# 490

宋詞中春季景物的描寫,一向為詞人與讀者所關注,「春」可能象徵作者對於一切美好事物的概括呈現。請先閱讀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描寫晚春的〈祝英臺近〉: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點點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勸,啼鶯聲住。 鬢邊覷,應把花卜歸期,纔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請問作者如何表現面對春天的感受?末尾「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如此反覆叩問,其語意及用意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

# 491

詩與詞的文學風格差異,是歷來討論的問題,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傳統也有「詩莊詞媚」的看法。以下崔護之詩〈題都城南莊〉與晏幾道之詞〈御街行〉二首,主題、內容類似,請比較兩首作品之文體表現,說明詩與詞的風格差異。(字數限300字以上) 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晏幾道〈御街行〉:「街南綠樹春饒絮。雪滿遊春路。樹頭花艷雜嬌雲,樹底人家朱戶。北樓閒上,疏簾高卷,直見街南樹。 闌干倚盡猶慵去。幾度黃昏雨。晚春盤馬踏青苔,曾傍綠陰深駐。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