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


# 35


B

第十四回「無腸國」裡,唐敖和林之洋對食物通過「無腸國」國民身體所發生的效應,感到非常好奇,因此連番探問關於「無腸國」的事情。事實上,食物在「無腸國」國民身體裡是原封不動排出的。李汝珍以此情節,諷刺世間哪種人物?

  1. 諷刺那些沒有良心、鐵石心腸,不願意幫助弱小的自私人物。
  2. 諷刺那些為了聚歛財富,就算糞土擺在眼前,為了儉省,依然樂意吞下糞便的守財奴。
  3. 諷刺那些雖然知道不能消化食物,卻仍極盡豪奢之能事,購置珍貴食材的富有人家。
  4. 諷刺那些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只追逐眼前蠅頭小利的人。他們肚量狹小,連腸胃都不能 容下食物的存在。

# 36


B

《鏡花緣》的遊記部分,作者融合《山海經》、《博物志》等書及個人想像力,以各種珍奇見聞建構出一幅幅炫目的光景,是書中最有趣味的部分。請問以下哪一個選項,不是書中出現的珍物奇聞?

  1. 有一種奇獸名叫『果然』,最重義氣,若遇同伴傷亡,寧可被獵人捕獲,也會守在身旁慟哭。
  2. 唐敖、多九公等人船隻在小人國外海翻覆,當地人一共動用千匹御馬才把一行人拉至京城。
  3. 有一種植物,對著微小芥子吹氣便會長出葉片,吹氣三口可長三尺,人若吃了,能立空中,所以叫作『躡空草』。
  4. 從前有人患一怪症,每逢說話,腹中也照樣說話;後來遇一名醫,付給《本草》一部,令病人將上面藥名按次讀去:病人每讀一藥,腹中也讀一藥;及至讀到雷丸,腹中忽然無聲;於是即用雷丸與病人連進數服,蟲下而愈。

# 37


C

在大人國裡,人人遇見惡事,都藏身退後,以潔身自愛;遇見善事,則爭先恐後,以當仁不讓。這是因為該國國民腳下都有一朵雲,能夠忠實反映他們的善惡之心,因此莫有人敢生一絲惡念。在各種色彩之中,有一種接近灰色的「晦氣色」,反映的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1. 晦氣色,就是「穢氣色」的意思,表示此人運勢不佳。
  2. 晦氣色的出現,反映此人健康情形堪慮,影響了他的面容。
  3. 晦氣色呈現的是暗地裡作虧心事的人那種遮遮掩掩的心理狀態。
  4. 腳下有晦氣色的雲的人,喜歡用冷言惡語嘲諷他人,反映了見不得別人好的狹窄心胸。

# 335


D

在第十二回,作者藉著君子國兩位宰輔之口,對當時社會風俗多所評判。請問,下列何者最不符合作者的想法?

  1. 許多曠日費時的無謂訴訟,均是因為人們不能容忍所致。
  2. 批判三姑六婆往往為了己利,搬弄是非,哄騙牽線,壞男女之大節。
  3. 認為燕窩既昂貴又食之無味,是因世人崇尚奢侈才會變成眾肴之首。
  4. 作者受佛教善惡果報的觀念影響甚深,對當時將子女送入空門的習俗持肯定態度。

# 336


A

在黑齒國,人們通身似墨,甚至牙齒也是黑的。請問小說中關於此部分的敘述,以下何者為非?

  1. 由兩位女學生與唐敖、多九公的對話,顯現出女學生不只學識淵博,且態度謙虛溫和。
  2. 作者不只發表了自己對許多學術問題的見解,同時針砭世人往往以貌取人的通病。
  3. 此地以才學高者為貴,不論男女,皆極重視讀書。女子從小便入塾讀書,準備參加國母所辦之觀風盛典。
  4. 此國書籍量甚少,且國民往往盜取書籍或借而不還,故家家均將書籍深藏內室。

# 337


B

第三十八回,敘述眾人出海來到了軒轅國,恰逢軒轅國王之壽誕,國王大開宴席,與民同樂;諸國首領亦來祝賀。請問:軒轅國王的先祖是哪一位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呢?

  1. 伏羲氏
  2. 黃帝

# 413


B

《鏡花緣》描寫唐敖隨林之洋出海,在東口山附近遇見許多奇珍異獸,他也因為服食者些仙草獲得許多好處。下面那樣神異之物是唐敖未曾服食過的?

  1. 吃了「躡空草」,取得拔地而起,騰空行步之異能。
  2. 吃了長足一尺的「清腸稻」,可保終年不飢,有助海外旅行。
  3. 逮住騎著小馬的「肉芝」小人並服食之,能延年益壽。
  4. 搗碎了路旁石縫中的「朱草」,連同頭巾上的玉牌一起服下,可入聖超凡。

# 414


D

《鏡花緣》中前段的仙界故事,與後來的人間故事,彼此間存在「謫降」的因果框架。也即仙界中的人物在「謫凡歷劫」的設定下,與後來的人間角色可前後對應。下列所舉的仙界人物和人間人物的對應,何者為「非」?

  1. 牡丹花仙子→陰若花。
  2. 百花仙子→唐閨臣。
  3. 心月狐→武則天。
  4. 嫦娥→上官婉兒。

# 415


B

《鏡花緣》所描寫的國家各有奇趣,但其中也有不少國家「名實不符」。作者刻意營構這種反差,用意是要藉由這些國家名稱及其「表象」的美好,與唐敖、林之洋仔細探察後的「內在」間的張力,達成「諷刺」的效果。下列選項中,何者符合故事中所敘述的「反差」效果?

  1. 無腸國:國民吃東西並不於腹中停留,雖曰無腸,實則唐、林二人頗為讚譽其國中之人胸懷坦蕩。
  2. 淑士國:其國不論士農工商,皆作儒生打扮,但唐、林二人於此國吃食購物,莫不感受到一股酸儒之氣。
  3. 小人國:該國人身材雖短小,但民風淳善,勤於勞動,故相當長壽。
  4. 女兒國:女兒國中,男子穿衣裙,治內事;女子穿靴帽,治外事。男女雖亦配偶,但內外之分,卻與他處不同。」

# 416


A

以下關於《鏡花緣》的描述,何者有誤?

  1. 全書可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前六回,鋪墊百花仙子得罪唐玄宗而下凡歷劫的謫凡神話。
  2. 第二部份是七至五十回,為唐敖的海外遊歷與唐小山的尋父之旅,異國遊歷實則蘊含作者對世道人心的批判。
  3. 第三部份為後五十回,敘述武則天開試女科,才女進京趕考遊宴之事。
  4. 全書揉雜諸多典籍,藉學問馳騁想像,以寄託理想,諷諭現實。

# 417


C

以下關於《鏡花緣》海上諸國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1. 長臂國人之所以手臂特長,是因貪得無厭,總妄想取得「非應得之物」而漸漸形成。
  2. 君子國是理想的禮樂之邦,國人好讓不爭,買賣時賣家、顧客都能為對方悉心考量。
  3. 淑士國隨處可見「賢良方正」牌匾與素服儒士,表現出文人雅士博學大度的襟懷。
  4. 女兒國顛倒現實中的男女處境,以林之洋纏足凸顯現實社會的荒謬與婦女承受的痛苦。

# 418


B

以下關於《鏡花緣》中奇獸的描述,何者有誤?

  1. 忤逆的子女會遭受輪迴報應而化成不孝鳥(第十回)。
  2. 嘔絲之女/蠶人以絲纏人是纏綿、慰留、祝福之意。(第二十回)
  3. 九頭鳥(二十一回)與長人(二十回)皆代表自大、裝腔作勢之輩。
  4. 九頭鳥與天狗鳥相鬥,兇惡巨大的九頭鳥反而抱頭鼠竄,敗給嬌小、叫聲如犬吠的天狗鳥(二十一回)。

# 419


C

《鏡花緣》中唐敖等人曾遊歷至「淑士國」,遭遇些許奇遇,作者亦藉由這段見聞,來反諷「淑士」的道貌岸然。試問下列哪些相關事蹟,並不能傳達作者的諷刺意圖?

  1. 出口「之乎者也」的酒保
  2. 將酒菜打包的老者
  3. 司徒嫵兒私盜令旗
  4. 林之洋所作「鳥槍打」之對句

# 420


D

《鏡花緣》中唐敖與林之洋曾在一地遇見相當勢利的人民,人前雖表現的十分謙恭有禮的模樣,人後卻用一條「浩然巾」遮蓋住醜陋的惡形惡相,試問上述描寫的國家為何?

  1. 白文國
  2. 智佳國
  3. 軒轅國
  4. 兩面國

# 517


D

《鏡花緣》第七十一回中有段有趣的言論: 錦雲笑道:「設或王充竟是這樣駁你,你卻何以對答?」蘭言道:「他果如此,我就不同他談了。」錦雲道:「敢是你辭窮麼?」蘭言道:「並非辭窮。我記得《家語》同那《大戴禮》都說:『倮蟲三百六十,聖人為之長。』聖人既是眾人之長,他的話定有識見,自然不錯,眾人自應從他為是。況師曠言:『鳳翥鸞舉,百鳥從之。』鳳為禽之長,所以眾鳥都去從他,你想:畜類尚且知有尊長,何況於人!妹子不去答他者,因他既以聖人為非,自然不是我們倮蟲一類,他自另有介蟲或毛蟲另歸一類,我又何必費唇費舌去理他。」 試問上述引文中「自然不是我們倮蟲一類」此句意指為何?

  1. 蘭言譏諷王充連蟲都不如。
  2. 聖人如鳳鳥,眾人從之,王充不甘為眾鳥之一,因此故意標新立異。
  3. 蘭言認為王充是以聖人為非、提倡自然的道家思想者。
  4. 蘭言引經據典,幽默地批評王充《論衡》問孔刺孟,無所忌憚,連基本的宗經崇聖觀念都沒有與他辯論只是多費唇舌。

# 21

《鏡花緣》第三十二回到三十四回的重心是女兒國,也是《鏡花緣》全書最受歷來學者和讀者注目的一段。有人認為:李汝珍透過女兒國裡男性與女性交換性別角色的手法,抨擊現實社會中女性所受的束縛,倡導性別意識。但也有人認為,書中林之洋遭遇的變裝、凌辱等等,是一種非常有「戲劇效果」的情節,能迎合讀者對奇異心理與奇異見聞的渴求。請以該書第三十二回到三十四回為據,闡述你認為《鏡花緣》對女兒國的描寫,其訴求是什麼?(字數限300字以上)

# 22

《鏡花緣》第十一與第十二回是一個整體,以描寫君子邦為重心,其故事的敘述也可歸納為某種模式:「唐敖與多九公觀察A事件」→「唐敖與多九公對A事件發表看法」,然後接著B事件、C事件等皆以類似模式出場。但是在第十二回的前半部,敘述者卻一反前述模式:讓吳氏兄弟發表長篇大論,缺乏唐敖與多九公對吳氏兄弟言論發表看法的部分。然而,就算從上下文推斷,在吳氏兄弟說話的場合裡,唐、多兩人並無離席的可能,也就是唐、多兩人全程參與了吳氏兄弟的談話(更別說以正常的說話習慣來看,唐、多兩人如果真的完全不作任何表示,豈不是十分失禮?)。既然如此,你認為敘述者為什麼在故事中不給唐、多兩人說話的空間?而假如唐、多兩人對吳氏兄弟的談話也表達了他們自己的意見,你認為會是怎麼樣的意見?(字數限300字以上)

# 186

《鏡花緣》的主角之一唐敖,在參與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的過程中,遭到政治上的暗算, 使得他漸漸萌生絕意仕進、棄絕紅塵的念頭,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修道者。試問:在什麼樣 的契機下,使得唐敖決定開啟探訪名花的海外旅程,而不是選擇做一個窘困潦倒、流浪四 處的失意士人?(字數限300字以上)

# 187

魯迅認為《鏡花緣》是所謂「才學小說」的典型作品,也就是作者藉由小說的體裁,展示 或表演他對學問知識的嫻熟。然而,我們看李汝珍撰著《鏡花緣》的動機與定位: 心有餘閒,涉筆成趣,每於長夏餘冬,燈前月夕,以文為戲,年復一年,編出這《鏡花緣》一百回,而僅得其事之半。……小說家言,何關輕重!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自家做來做去,原覺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 又覺得李汝珍創作這部小說,並非出於展現個人才學,而比較像是和讀者談論幽默的故 事、高雅的學問。請問:在這兩種看似極端的意見之間,你又怎麼評價《鏡花緣》呢?(字 數限300字以上)

# 188

《鏡花緣》裡已經有了「三姑六婆」。所謂「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則 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等六種人。而在《鏡花緣》書中奉勸讀者,一定 要預防三姑六婆進入一般人的房子裡,以絕禍患。這也是明清小說中並不罕見的刻板印 象。請問:書中描述「三姑六婆」破壞了哪些道德準則?三姑六婆的身分何以造成這樣的 刻板印象?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是什麼?(字數限300字以上)

# 341

《鏡花緣》中最末五回鋪敘反周復唐之戰役,義軍須擊破武氏兄弟所鎮守之「北名酉水,西名巴刀,東名才貝,南名無火」等四座大關」也即「酒、色、財、氣」等人生四大關卡,方能匡濟朝廷,恢復唐室。請從「酒、色、財、氣」四關中任選一關,敘述在故事最終五回中,該關卡由誰率先負責闖陣,而闖陣者又遭遇了何種困境,以及最後破解的方法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

# 342

李汝珍創作《鏡花緣》時,對另一部經典名著《紅樓夢》有頗多情節上的借鑒。其中四十七回寫唐小山和陰若花一同到「水月村」的「鏡花塚」,於「泣紅亭」見一石碑。請問包括「水月村」、「鏡花塚」和「泣紅亭」的名稱設計有哪些深層意涵?而這些涵義又和書前的神仙故事有何聯繫?(字數限300字以上)

# 343

在《鏡花緣》的海外諸國中,有大人國,也有小人國(即靖人國)。作者借由唐敖和多九公的問答,對「大人國」的名稱有所澄清。請解釋「大人國」之所謂「大人」的涵義,並說明該國人民在行動上有何特徵,以及為何該國官員要在足部圍上紅綾,作者通過這一虛構國度的描寫,意欲呈現甚麼概念?(字數限300字以上)

# 344

《鏡花緣》的虛構旅行十分精采,舉凡「君子國」、「大人國」、「淑士國」、「白民國」、「黑齒國」、「不死國」、「穿胸國」、「長人國」「勞民國」、「女兒國」等,皆有特出設計與對現實的寄託諷喻。請從上述海上諸國挑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國度,從文本中主角們的經歷,該國度人種、民風特徵等描述,說明作者如何設計與寄寓何種現實議題,及你對該國度設計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

# 345

《鏡花緣》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海上遊歷,後半部為才女開科取士,宴飲討論,作者皆運用其深厚才學與想像力連綴成文,《鏡花緣》也被譽為「才學小說」、「知識小說」。然讀者多讚譽其海上遊歷部分,批評後半部較為沉悶無聊,如魯迅便評論:「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累牘而不能自已矣」。通讀全書,你認為大量運用知識或展現才學,對於這本書的利弊得失如何?在你看來,才學是否為好小說的重要質素,又該如何呈現?(字數限300字以上)

# 346

《鏡花緣》第二十五、二十六回描繪了「兩面人」和「穿胸民」這類肉體變形的奇怪人種,請閱讀第二十五、二十六回,觀察這兩類人的外形、如何生活、如何運用或遮掩自己的身體特徵,討論作者塑造「兩面人」和「穿胸民」有何諷刺、寓意。(字數限300字以上)

# 347

《鏡花緣》故事源起自百花仙子因犯錯而受貶紅塵,隸屬於道教「謫仙修道」的母題,試舉書中至少兩個實例,具體說明《鏡花緣》一書中體現了哪些道教思想?(字數限300字以上)

# 348

《鏡花緣》之書名結合了佛教用語「鏡花水月」,以及「因緣」這兩項詞彙。鏡中之花,水中之月,皆是虛幻的象徵。佛家更講「緣起性空」,認為人世諸法皆空。試問《鏡花緣》一書的命名有何意義?試舉書中實例加以申述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 349

後世論者大多認同《鏡花緣》為一部頌揚女性的作品,全書亦以一百位花仙托生的奇女子為情節發展的重心。在這一百位奇女子中,哪一位最讓你感到印象深刻?試就己意申述之,並舉實例說明這位女子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字數限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