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
B
在《臺北人》書中短篇小說〈遊園驚夢〉的主角錢夫人,在遷居台灣以前,曾在哪個地方表演?
- 上海百樂門
- 南京夫子廟
- 北京梨園
- 空軍康樂隊
在《臺北人》書中短篇小說〈遊園驚夢〉的主角錢夫人,在遷居台灣以前,曾在哪個地方表演?
下面哪一篇小說中的人物是過去曾在金陵女中就讀的清秀女學生?
下面哪一位小說中的主人翁不曾投身軍戎?
下列哪一對角色組合不是出現在《台北人》一書中?
下列哪一篇作品不是描寫交際花的故事?
下列何者不是敘述將軍、官夫人、老兵、軍眷等主題之作品?
白先勇在《臺北人》裡,對於居住在臺北的外省族群的描繪,除了外省族群今昔對比的悲涼心境外,也彰顯了清晰的文化地理。同樣是軍人,將軍和普通軍人居住的地帶,就有截然的分別;同樣是沒有丈夫的女性,尹雪豔和秦老太太能落腳的地方也大不相同。以下何者不是《臺北人》中下階層外省族群居住的地點?
票戲是《臺北人》裡常見的場景。《紅樓夢》裡提到戲劇,總是帶有命運的諭示,喜愛《紅樓夢》的白先勇使用戲劇典故,也同樣擁有類似的命意。以下哪個戲詞不曾被使用做《臺北人》中人物的命運暗示?
〈冬夜〉這一篇的小說場景,即是台大對面的溫州街。溫州街在日治時代被規劃為公家的住宅區,居民以臺北帝國大學教職員為主,戰後亦延續了此一特徵,居民以高知識階層為主。〈冬夜〉以溫州街宿舍寫離散知識份子的悲涼,自有其現實基礎。以下何者不是〈冬夜〉想要表達的意涵?
從華燈初上到深更半夜,許多人到舞廳、酒店裡尋歡作樂,發洩精力,炫露財富,傾露哀感,甚或尋找另一種生活情態的可能,因此舞廳、酒店的描寫,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面向。《台北人》一書中,不乏這種對舞廳、酒店生活的追憶或形容。請問:以下哪個娛樂場所並非《台北人》故事上演或人物追憶的地點?
樂音、歌聲是喚起鄉愁、引發愁思的契機。白居易在九江江畔聽到琵琶女夜彈琵琶「有京都聲」,引起了他對往昔生活在長安的感嘆與追念。同樣的手法,也常見於《台北人》。請問:以下何首並非書中曾經演奏的樂曲?
清末以來,台北始終是台灣的政經中心,隨著人群來來去去,歷史的力量更在台北留下或顯或隱的印記。在台北,很容易看到外省文化與其他族群共存的明顯對比。《台北人》就以道路為經緯,展開一段段對眷村生活的追憶。試問:以下所列的台北路名,何者並非《台北人》故事上演或取材的地點?
倘若以階級地位劃分《臺北人》中出場的人物,以下哪位人物的階層與其他選項差異最大?
以下哪一個《臺北人》中的篇章,就「靈肉之爭」議題的著墨最少?
《臺北人》中,部分篇章採用第一人稱「我」敘事,在故事情節中呈現或是主觀、或是客觀的心態。下列哪一個篇章中的「我」在情感上對整體故事最為投入?
白先勇在《臺北人》中所描寫的人物,大多為光復以後伴隨著國民政府來臺的大陸人士,請問以下哪一篇小說的主角,身份、背景與其他各篇最不相似?
《臺北人》一書所描寫的人物,在移居台北以後往往不若往日風光。面對眼前的處境,有些人仍設法展開新的生活,有些人卻在接二連三的挫折中一跌不振。請問下列哪篇小說中的主角屬於後者?
《臺北人》收錄的諸篇小說常以次要角色為第一人稱,並藉此陳述主角的性格與特質,乃至推動情節的發展。此種寫作技法有助於提升讀者的臨場感,從而產生共鳴。請問以下哪篇小說即採取此種敘事觀點?
白先勇的《臺北人》已經是台灣文學必然的經典,每個時代每個世代,每種理論大行其道之際,都會有人要來重新詮釋這部經典。 「今昔對照」、「今非昔比」已經成為對這部作品最基本的了解。然而其實在這個層次以外,作品還有一種對生死的洞見,而這是與「今昔對照」互為表裡相互依扶的,歐陽子在〈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台北人」之主題探討〉中已經對這一層意涵稍作詮釋。 同學們可以就《臺北人》中攸關生死課題的篇章加以詮解,除了小說情節、要旨,也可以就表現手法、佈局、隱喻,甚至小說集的作品排序來進行探究。(字數限300字以上)
白先勇將這本短篇小說集命名為「臺北人」,然而全書中各篇小說的主角卻沒有一位是出身台北,這群從大陸漂泊而至的小說主人翁或者是遲暮美人、或者是失意英雄,在他們眼中看到的是甚麼樣的台北?「台北」在這樣的文學書寫中,成為一個甚麼樣的符號?(字數限300字以上)
短篇小說〈遊園驚夢〉採用了湯顯祖《牡丹亭》中的「驚夢」一齣來貫串全篇,你覺得這與女主角錢夫人的經歷有何關聯?崑曲「遊園驚夢」在小說中有何象徵意義?(字數限300字以上)
試以《臺北人》中的〈孤戀花〉、〈遊園驚夢〉為例,擇一剖析小說如何運用「平行技巧」(用兩條或兩條以上平行的情節線索重複表現人物、具體情節或主題),以刻畫今昔對照、人生滄桑。(字數限300字以上)
《臺北人》形塑自大陸來臺各階層人物的眾生百態,也銘刻他們的生命記憶。夏志清先生即言:「《臺北人》甚至可以說是部民國史。」試就〈歲除〉、〈思舊賦〉、〈梁父吟〉、〈冬夜〉、〈國葬.〉等篇,綜合評述你在閱讀之後所感知的人生憂患、家國動蕩與歷史風雲。(字數限300字以上)
歐陽子指出《臺北人》多篇具有宿命色彩(歐陽子〈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亦常使用「妖孽」、「冤孽」、「罪孽」等語詞,以揭現人生的多重糾葛與命定無奈。試以〈永遠的尹雪艷〉、〈遊園驚夢〉、〈孤戀花〉等篇為據、亦可參酌《臺北人》其他篇章,綜合評析《臺北人》對命運的多重觀照與悲憫情懷。(字數限300字以上)
〈永遠的尹雪艷〉圍繞著尹雪艷其人其事而展開故事,小說的前半部更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尹雪艷在不同時期的生活樣貌。矛盾的是,作者一面說「尹雪艷著實迷人。但誰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卻又說「尹雪艷迷人的地方實在講不清,數不盡。」您是否能依據〈永遠的尹雪艷〉一文提供的資料,找出尹雪艷為什麼是個「有迷男人的工夫,也有迷女人的功夫」的人呢?(字數限300字以上)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一開始就預告了這個故事的終結。金大班對童經理說:「我的薪水,你們只算到昨天。今天最後一夜,我來,是人情;不來,是本份。我說句你不愛聽的話:我金兆麗在上海百樂門下海的時候,只怕你童某人連舞廳門檻還没跨過呢。」展現金大班對舞場生態的熟稔。然而,從故事的發展來看,當「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結束後,金大班又該何去何從呢?(字數限300字以上)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一文裡,有不少段落著力於描繪男工王雄的體型與神態。作者甚至把文章開場的重要位置拿來形摹王雄遺體的情狀。試問:作者在文章中一再地強調王雄的表情、體型等資訊,用意何在?作者如此強調王雄的外表,能否與文章中其他部分的描述形成強烈對比?(字數限300字以上)
中國文學向來有「情景交融」的傳統,以景物的描寫襯托出人物的情感是頗為常見的寫作模式。試問:白先勇《臺北人》中是否運用了這樣的手法?在哪些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白先勇對景色或事物的精心刻畫?這些景物的描繪對人物的心境起到什麼樣的襯托與暗示作用?請舉一至二篇《臺北人》中的篇章為例,說明景物的書寫如何呈現人物的情感流動和心境變化。(字數限300字以上)
敘事角度依照人稱的採用,對於故事情節的進行會產生不一樣的距離感。《臺北人》的十四篇小說中,〈一把青〉、〈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孤戀花〉、〈花橋榮記〉、〈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皆是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試問:這些篇章與其他篇在整體氛圍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何不同?中星˙故事抒情性的程度與其他篇章有何差異?試舉一至二篇為例,說明白先勇在這些採用第一人稱的故事中,展現了什麼樣的同情理解和情感反應。(字數限300字以上)
《臺北人》書寫了各階級各行業流離到臺灣的大陸人,仔細觀察,其中部分人物的身世背景與作者白先勇或有相似之處。作為軍人之後、知識分子和旅美學者,白先勇對人物的描繪是否投射了本身的「身世之感」?從書中人物的口中,我們可以看出白先勇哪些社會文化觀點?請從以下篇章〈思舊賦〉、〈梁父吟〉、〈冬夜〉、〈國葬〉擇一二為例,說明作者白先勇如何借人物之口表達對家國社會劇變的感慨。(字數限300字以上)
「麻將」是《臺北人》一書中經常出現的元素之一,有時甚至扮演了貫串情節的重要角色。請問在〈永遠的尹雪艷〉、〈一把青〉與〈歲除〉三篇小說中,麻將分別發揮了何種功用?請試著分析其相同與相異之處。(字數限300字以上)
運動是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五四運動的參與者時常將傳統與現代視為相對乃至對立的兩端。此種二元性也成為整個五四運動的思想基調。白先勇所著的《臺北人》錄有〈冬夜〉一篇,描寫五四青年們後來的遭遇。白先勇為了呼應五四運動的思想基調,即在〈冬夜〉這篇小說中埋藏了諸多二元相對的元素,涉及空間、時間、人物、情感與價值等各種層面。舉例而言,余欽磊當年曾是熱血的五四青年,後來卻成為落魄的大學教授。請根據〈冬夜〉的內容,舉例說明這些二元相對的元素及其對於全篇結構的影響。(字數限300字以上)
《臺北人》一書所描寫的人物,多為伴隨著國民政府遷臺的大陸人士,惟身份、職業與處境各不相同。其中〈國葬〉與〈思舊賦〉兩篇分別站在副官與女傭的視角,觀看、敘述曾經顯赫的將軍或家族後來的境遇。請試著分析此種由下而上的視角有何特殊之處?副官和女傭對於他們曾效忠、侍奉的對象又懷有何種情感?(字數限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