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合集》


# 62


A

《阿Q正傳》中,魯迅的諷刺口吻一直貫徹到小說的最後,在最末章作者述及未莊人都說阿Q很壞,請問其理由為何?

  1. 因為阿Q被槍斃了
  2. 因為阿Q竊盜趙太爺財物
  3. 因為阿Q常常採取精神勝利法
  4. 因為阿Q在未莊鬧了很多事情

# 63


C

趙太爺家在未莊很有權勢,也往往是小說中阿Q活動、遭遇某些重要事件的場所,下列哪一項事件與趙府無關?

  1. 阿Q自稱是同姓
  2. 阿Q向吳媽說了失禮的話
  3. 阿Q激怒了假洋鬼子
  4. 某一天深夜,遭到了搶劫

# 216


C

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1. 《阿Q正傳》收在《吶喊》
  2. 其實阿Q不是他的本名
  3. 當趙家遭搶時,小D也參與了此事
  4. 當阿Q槍斃的時候,吳媽也在場

# 217


B

下列哪一篇不是描寫知識分子性格的作品?

  1. 〈在酒樓上〉
  2. 〈孔乙己〉
  3. 〈孤獨者〉
  4. 〈幸福的家庭──擬許欽文〉

# 218


C

下列何者是描寫魯鎮婦女的故事?

  1. 〈肥皂〉
  2. 〈鴨的喜劇〉
  3. 〈祝福〉
  4. 〈故鄉〉

# 219


D

下列何者是魯迅描寫愛情主題較為深刻的作品?

  1. 〈祝福〉
  2. 〈幸福的家庭──擬許欽文〉
  3. 〈離婚〉
  4. 〈傷逝〉

# 306


B

《藥》這篇小說中的「夏瑜」,是暗指哪一位革命烈士?

  1. 孫中山
  2. 秋瑾
  3. 宋教仁
  4. 黃興

# 307


D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雋永的名言,出自哪一篇小說?

  1. 〈阿Q正傳〉
  2. 〈祥林嫂〉
  3. 〈祝福〉
  4. 〈故鄉〉

# 433


B

請問以下關於魯迅小說〈故鄉〉情節內容的敘述,何者最適當?

  1. 主角返鄉處理房產,昔日的豆腐西施楊二嫂殷勤噓寒問暖,使主角重溫兒時的美好記憶以及故鄉的溫暖。
  2. 主角與閏土曾是極要好的兒時玩伴,多年後重逢,卻因為社會地位與教育程度不同彼此之間產生隔閡。
  3. 閏土本來相當期待主角返鄉,後來卻發現主角在城市裡感染了新知識份子的習氣,從而心生不滿,並偷走了主角的家當。
  4. 在故事的最後,主角看到宏兒與水生一如當年的自己與閏土,便原諒了閏土偷竊的行為,相信彼此在未來一定能重修舊好。

# 434


D

請問以下關於魯迅小說〈藥〉情節內容的敘述,何者最適當?

  1. 由於華小栓一家認為革命份子是造成社會動亂的根源,特意選擇了以革命份子的鮮血醮饅頭,給華小栓致肺病。
  2. 〈藥〉屬於魯迅小說之「故事新編」系列,最後飛掠墳頭的烏鴉,即是模擬傳統中國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化蝶」的場景。
  3. 最後兩位死者的母親在墓地相遇,革命志士的母親也諒解了華小栓一家以自己的兒子鮮血為華小栓治病。
  4. 本文中的兩位死者,一位姓華,一位姓夏,象徵了華夏民族在魯迅心目中悲慘的命運。

# 435


C

在《魯迅小說合集》中,魯迅時常以故事中的人物影射或諷刺中國傳統社會的負面特質,請問以下哪一位人物在故事中並未扮演這樣的角色?

  1. 〈阿Q正傳〉中的阿Q。
  2. 〈端午節〉中的方玄綽
  3. 〈故鄉〉中的水生。
  4.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 436


D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提到他在日本學習醫學時,曾在課堂上看見關於日俄戰爭的幻燈片,他從所見的幻燈片中獲得什麼樣的體悟,以至於他決意棄醫從文?

  1. 日本的侵略野心熾烈,為了避免戰事擴大,知識份子應積極反對日本軍國主義。
  2. 幻燈片中被欺凌的中國人正象喻整個中國,知識份子應該號召國人嚴拒淪為日俄戰爭的犧牲品。
  3. 國家的衰弱在於國民沒有同心協力,要改變這種軟弱的國民性,就必須從文藝著手,向人民宣傳團結一心的重要性。
  4. 國民的體格再健全也無法彌補人們精神上的麻木所帶來的弊病,因此要改變國家、社會,必先從精神上著手,而文藝就是理想的方式。

# 437


B

關於魯迅小說的核心主題,下列敘述何者較適當?

  1. 取材自官場的派系鬥爭,試圖揭發政治陋習,推動改革的決心。
  2. 關注於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試圖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3. 取材自封建家庭的婚姻悲劇,暴露家長權威的暴力,提倡個人婚戀自由的新觀念。
  4. 關注無產階級人民的苦難生活,描寫資產階級的惡行,藉此宣傳社會主義理想。

# 438


B

魯迅的小說中經常出現某個人物或事件被一群人觀看的場景,如〈示眾〉、〈藥〉、〈孤獨者〉、〈祝福〉等,魯迅將這些旁觀的人稱之為「看客」,而此一看客的心理正是閱讀魯迅的小說時可茲注意者。請問魯迅所謂的「看客」,其呈現的心理狀態為何?

  1. 心嚮往之的羨慕心理
  2. 湊熱鬧、看好戲的心態
  3. 好奇又不安的壓抑心理
  4. 充滿下流幻想的猥瑣心態

# 584


D

下列選項中對魯迅《吶喊》集子裡各篇小說的敘述,何者為是?

  1. 〈阿Q正傳〉仿「正史」《史記》的列傳體例,為阿Q終其一生都靠著精神勝利法過生活的人生作傳,藉此嘲諷這類遊手好閒之人的劣根性。
  2. 〈鴨的喜劇〉借用古希臘戲劇中「喜劇」的誇飾手法,寫曾短暫居住於北京的俄國盲眼詩人愛羅先珂飼養雛鴨的種種趣事,讓讀者從細微處體悟出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3. 〈社戲〉寫「我」幼年時與朋友觀看社戲的美好回憶。然長大成人後的「我」,在回憶溫馨的過往之餘,也對中國傳統戲劇的舊思維和抽象的舞臺形式發出了激進的改革之籲。
  4. 〈風波〉寫張勛復辟之事在鄉村中所引起的關於辮子的一場風波,透過對鄉人對此事的反應,凸顯中國鄉村仍舊處於封閉、保守、愚昧的氛圍之中,其思想精神之覺醒,有待進一步的變革。

# 585


B

下列各選項中,兩篇小說的主題、重要情節或思想涵義,何者差異最大?

  1. 〈藥〉、〈示眾〉
  2. 〈故鄉〉、〈傷逝〉
  3. 〈祝福〉、〈長明燈〉
  4. 〈在酒樓上〉、〈孤獨者〉

# 586


C

下列選項中對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的敘述,何者較為貼切?

  1. 取材自先秦寓言故事,將故事之時空背景全部置換成現代中國社會,透過人物行為的不合時宜,反映新舊文化的矛盾。
  2. 取材自先秦諸子,如老子、孔子、孟子、韓非子、曾子等人的故事,以反諷、荒誕的筆法,顛覆且重新評價其思想學說。
  3. 取材自古代歷史與神話傳說,以滑稽、戲謔的筆調,對故事進行戲擬與改編,消解了古聖先賢與英雄神人的神聖與崇高。
  4. 取材自《詩經》、《左傳》、《易經》、《樂經》等儒家經典,對其中的聖賢、隱士大作翻案文章,質疑儒家經典中歷史敘事的準確度。

# 46

有人說,魯迅精心構思的《阿Q正傳》,表面上看似一齣鬧哄哄的滑稽喜劇,實際上小說的精神骨幹卻充滿了悲劇色彩。喜劇與悲劇,看似相反、對立的美學表現,卻在《阿Q正傳》裡交融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文學效果:魯迅運用了喜劇的表現手法,呈現主角阿Q的悲劇命運。你認同這樣的看法嗎?你認為小說裡的阿Q是同時具有喜劇性格與悲劇性格的人物嗎?如果是,請舉出實例加以闡述、賞析;如果不認同,也請以小說內容為例,陳述自己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

# 47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在形式上失敗,但在精神、心理上卻會勝利。這牽涉到現實與精神、具體與抽象的衝突,也是魯迅意圖反映出當代中國的某個側面;現在雖然時勢已不同民初,但阿Q又可笑又可憐的形象,還是可以成為人生中某些處境的象徵。假設你處於阿Q的處境時,採取「精神勝利法」是不是合理的選擇?試論述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 183

魯迅先生曾翻譯俄國小說家說阿爾志跋绥夫(M.Artsybashev)的作品《幸福》,並在附記 寫道:「人們每因為偶然見『夜茶館的明燈在面前輝煌』便忘卻了雪地上的毒打。」魯迅 自己的小說創作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節或觀念呢?請具體分析。(字數限300字以上)

# 184

魯迅的短篇小說中刻畫了許多形象鮮明的人物,試舉你閱讀過的魯迅小說中,印象最深刻 的一個人物,並配合小說中情節,論述魯迅如何刻畫此一人物的形象,以及背後的意義何 在。(字數限300字以上)

# 185

魯迅曾言:「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 的注意。」所謂「揭出病苦」,則小說中的人物或情節,無可避免將是有些醜陋的;然這 一切卻源自「引起療救」之美意,是作者的一番苦心與對家國鄉土的關懷眷戀。如此則可 謂在對醜惡的描寫中,蘊含著美善。請你從魯迅作品中,舉出你認為最「美」一幕,並論 述原因。(字數限300字以上)

# 244

為甚麼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要名為《吶喊》?第二本小說集要名為《徬徨》?這反映了他當時怎樣的想法、心境和背景?(字數限300字以上)

# 245

魯迅曾自述他年輕時棄醫從文,是因為他認為,醫學只能治療身體,卻治不了中國人愚弱的心,而從事文藝才能改變他們的精神。請問您認為,他的文學創作,是否實踐當初的理想?試舉例說明。(字數限300字以上)

# 246

魯迅如何在小說中批判禮教吃人?他批判的重點是甚麼?試舉例說明。(字數限300字以上)

# 361

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中充滿了新與舊的元素,此種新與舊不只是時間上的過去與現在,同時也是文化上的新與舊。請試以「迅哥與閏土」、「宏兒與水生」這兩組人物為線索,申論〈故鄉〉中所呈現的「新與舊」之間的矛盾與糾結。(字數限300字以上)

# 362

在魯迅的短篇小說〈藥〉中有兩位死者,一位是因病而逝的華小栓,一位是因參與革命而被殺頭的夏小瑜。若仔細分析這兩個角色的命名、經歷,隱然有許多相互映照的特質。請問這兩個人物有何相似與相反之處?並分析這組人物於文本中的意義。(字數限300字以上)

# 363

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長明燈〉中,廟裡的長明燈引發了整個吉光屯的爭論,有些人力主將長明燈熄滅,有些人則將之視為吉光屯的象徵,奮力保護著傳說中自梁武帝時期即不曾熄滅的長明燈。在此篇小說中,「長明燈」是個極為有趣的設喻,請試著分析長明燈這個意象的內涵及其於文本中的意義。(字數限300字以上)

# 364

魯迅的小說中經常出現「看與被看」的情節模式,請任舉一篇小說具體說明魯迅如何處理小說人物的「看與被看」,以及這一情節模式背後所要傳達的批判意涵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

# 365

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狂人最後喊出了一句話:「救救孩子!」這句話堪稱魯迅小說中最激動人心的一聲吶喊。試問,在整篇小說和魯迅的思想脈絡中,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句話?這句話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時代意義?(字數限300字以上)

# 366

魯迅的小說對「國民性」有強烈的批判,請問他批判的是什麼樣的國民性?此種國民性對於我們觀察當代社會現象時是否可帶來某種反思?請抒己見。(字數限300字以上)

# 528

魯迅的小說中有不少是書寫農村、農民的故事,這類作品往往被視為鄉土小說,是現代鄉土文學的經典範式之一。「鄉土」作為一個文化空間,它並不只是單純的、客觀物理上的空間,而是包含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文化活動、思想觀念和社會結構等等,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請問魯迅筆下的「鄉土」是以何種面貌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樣的「鄉土」在魯迅的小說中具有何種意義?請舉小說文本為例,具體說明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 529

魯迅的小說多充滿批判的精神,文字凝練、犀利,且善於利用嘲諷的筆法,如此冷峻、辛辣之風格,公認是其小說的本色。然而細讀魯迅小說集,我們可以發現,魯迅作為一個優秀的小說家,他的風格與寫作筆法其實頗為多元,值得讀者細細品味。試問:在你的閱讀感受中,魯迅的小說除了前述的本色風格之外,還有什麼其他風格?請舉具體的小說篇章或段落為例,分析其寫作手法並說明其風格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

# 530

魯迅的《故事新編》是以中國舊有的故事為材料進行改編,透過人物形象與情節的改變,呈現出新的意涵。請任舉一篇令你印象最為深刻的小說,具體說明魯迅對舊故事進行了什麼樣的改寫?且其改編過後的故事,其主旨與涵義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