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
A
《阿Q正傳》中,魯迅的諷刺口吻一直貫徹到小說的最後,在最末章作者述及未莊人都說阿Q很壞,請問其理由為何?
- 因為阿Q被槍斃了
- 因為阿Q竊盜趙太爺財物
- 因為阿Q常常採取精神勝利法
- 因為阿Q在未莊鬧了很多事情
《阿Q正傳》中,魯迅的諷刺口吻一直貫徹到小說的最後,在最末章作者述及未莊人都說阿Q很壞,請問其理由為何?
趙太爺家在未莊很有權勢,也往往是小說中阿Q活動、遭遇某些重要事件的場所,下列哪一項事件與趙府無關?
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下列哪一篇不是描寫知識分子性格的作品?
下列何者是描寫魯鎮婦女的故事?
下列何者是魯迅描寫愛情主題較為深刻的作品?
《藥》這篇小說中的「夏瑜」,是暗指哪一位革命烈士?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雋永的名言,出自哪一篇小說?
請問以下關於魯迅小說〈故鄉〉情節內容的敘述,何者最適當?
請問以下關於魯迅小說〈藥〉情節內容的敘述,何者最適當?
在《魯迅小說合集》中,魯迅時常以故事中的人物影射或諷刺中國傳統社會的負面特質,請問以下哪一位人物在故事中並未扮演這樣的角色?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提到他在日本學習醫學時,曾在課堂上看見關於日俄戰爭的幻燈片,他從所見的幻燈片中獲得什麼樣的體悟,以至於他決意棄醫從文?
關於魯迅小說的核心主題,下列敘述何者較適當?
魯迅的小說中經常出現某個人物或事件被一群人觀看的場景,如〈示眾〉、〈藥〉、〈孤獨者〉、〈祝福〉等,魯迅將這些旁觀的人稱之為「看客」,而此一看客的心理正是閱讀魯迅的小說時可茲注意者。請問魯迅所謂的「看客」,其呈現的心理狀態為何?
下列選項中對魯迅《吶喊》集子裡各篇小說的敘述,何者為是?
下列各選項中,兩篇小說的主題、重要情節或思想涵義,何者差異最大?
下列選項中對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的敘述,何者較為貼切?
有人說,魯迅精心構思的《阿Q正傳》,表面上看似一齣鬧哄哄的滑稽喜劇,實際上小說的精神骨幹卻充滿了悲劇色彩。喜劇與悲劇,看似相反、對立的美學表現,卻在《阿Q正傳》裡交融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文學效果:魯迅運用了喜劇的表現手法,呈現主角阿Q的悲劇命運。你認同這樣的看法嗎?你認為小說裡的阿Q是同時具有喜劇性格與悲劇性格的人物嗎?如果是,請舉出實例加以闡述、賞析;如果不認同,也請以小說內容為例,陳述自己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在形式上失敗,但在精神、心理上卻會勝利。這牽涉到現實與精神、具體與抽象的衝突,也是魯迅意圖反映出當代中國的某個側面;現在雖然時勢已不同民初,但阿Q又可笑又可憐的形象,還是可以成為人生中某些處境的象徵。假設你處於阿Q的處境時,採取「精神勝利法」是不是合理的選擇?試論述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先生曾翻譯俄國小說家說阿爾志跋绥夫(M.Artsybashev)的作品《幸福》,並在附記 寫道:「人們每因為偶然見『夜茶館的明燈在面前輝煌』便忘卻了雪地上的毒打。」魯迅 自己的小說創作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節或觀念呢?請具體分析。(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的短篇小說中刻畫了許多形象鮮明的人物,試舉你閱讀過的魯迅小說中,印象最深刻 的一個人物,並配合小說中情節,論述魯迅如何刻畫此一人物的形象,以及背後的意義何 在。(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曾言:「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 的注意。」所謂「揭出病苦」,則小說中的人物或情節,無可避免將是有些醜陋的;然這 一切卻源自「引起療救」之美意,是作者的一番苦心與對家國鄉土的關懷眷戀。如此則可 謂在對醜惡的描寫中,蘊含著美善。請你從魯迅作品中,舉出你認為最「美」一幕,並論 述原因。(字數限300字以上)
為甚麼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要名為《吶喊》?第二本小說集要名為《徬徨》?這反映了他當時怎樣的想法、心境和背景?(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曾自述他年輕時棄醫從文,是因為他認為,醫學只能治療身體,卻治不了中國人愚弱的心,而從事文藝才能改變他們的精神。請問您認為,他的文學創作,是否實踐當初的理想?試舉例說明。(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如何在小說中批判禮教吃人?他批判的重點是甚麼?試舉例說明。(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中充滿了新與舊的元素,此種新與舊不只是時間上的過去與現在,同時也是文化上的新與舊。請試以「迅哥與閏土」、「宏兒與水生」這兩組人物為線索,申論〈故鄉〉中所呈現的「新與舊」之間的矛盾與糾結。(字數限300字以上)
在魯迅的短篇小說〈藥〉中有兩位死者,一位是因病而逝的華小栓,一位是因參與革命而被殺頭的夏小瑜。若仔細分析這兩個角色的命名、經歷,隱然有許多相互映照的特質。請問這兩個人物有何相似與相反之處?並分析這組人物於文本中的意義。(字數限300字以上)
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長明燈〉中,廟裡的長明燈引發了整個吉光屯的爭論,有些人力主將長明燈熄滅,有些人則將之視為吉光屯的象徵,奮力保護著傳說中自梁武帝時期即不曾熄滅的長明燈。在此篇小說中,「長明燈」是個極為有趣的設喻,請試著分析長明燈這個意象的內涵及其於文本中的意義。(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的小說中經常出現「看與被看」的情節模式,請任舉一篇小說具體說明魯迅如何處理小說人物的「看與被看」,以及這一情節模式背後所要傳達的批判意涵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狂人最後喊出了一句話:「救救孩子!」這句話堪稱魯迅小說中最激動人心的一聲吶喊。試問,在整篇小說和魯迅的思想脈絡中,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句話?這句話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時代意義?(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的小說對「國民性」有強烈的批判,請問他批判的是什麼樣的國民性?此種國民性對於我們觀察當代社會現象時是否可帶來某種反思?請抒己見。(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的小說中有不少是書寫農村、農民的故事,這類作品往往被視為鄉土小說,是現代鄉土文學的經典範式之一。「鄉土」作為一個文化空間,它並不只是單純的、客觀物理上的空間,而是包含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文化活動、思想觀念和社會結構等等,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請問魯迅筆下的「鄉土」是以何種面貌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樣的「鄉土」在魯迅的小說中具有何種意義?請舉小說文本為例,具體說明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的小說多充滿批判的精神,文字凝練、犀利,且善於利用嘲諷的筆法,如此冷峻、辛辣之風格,公認是其小說的本色。然而細讀魯迅小說集,我們可以發現,魯迅作為一個優秀的小說家,他的風格與寫作筆法其實頗為多元,值得讀者細細品味。試問:在你的閱讀感受中,魯迅的小說除了前述的本色風格之外,還有什麼其他風格?請舉具體的小說篇章或段落為例,分析其寫作手法並說明其風格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
魯迅的《故事新編》是以中國舊有的故事為材料進行改編,透過人物形象與情節的改變,呈現出新的意涵。請任舉一篇令你印象最為深刻的小說,具體說明魯迅對舊故事進行了什麼樣的改寫?且其改編過後的故事,其主旨與涵義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