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 5


B

《老子》第三章:「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段話是在說?

  1. 智者不淌政治渾水。
  2. 統治者應使人民恢復淳厚之本性。
  3. 統治者應積極實施各種政策以教化人民。
  4. 聖人之治乃是做到百姓衣食無缺、人人謙虛相待。

# 100


B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主旨是?

  1. 美與醜無法並存。
  2. 相對的價值是同時產生。
  3. 人們喜歡一較長短。
  4. 好人往往不得善終。

# 101


D

《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關於這句話,以下何者正確?

  1. 治大國,就像是在炒小菜一樣。
  2. 煮小魚時要常常翻攪,以免烤得皮焦肉爛。
  3. 君主往往也是優秀的廚師;文中「小鮮」就是小蝦米的意思。
  4. 無為而治。

# 102


A

請問下列何者是《老子》的政治主張?

  1. 知足、知止。
  2. 施行名言之教。
  3. 不允許設立官長。
  4. 引導人民去除一切欲望。

# 103


D

下列關於《老子》的政治思想之敘述,何者正確?

  1. 君主應絕仁棄義,刻意屏棄仁義之行。
  2. 君主應引導人民減損生而具有的基本欲求。
  3. 君主應尚賢,讓臣下各司其職,以無為於上。
  4. 小國寡民的理想中,仍有舟輿器具的存在,只是選擇守其素樸。

# 104


C

《老子》中常提到「水」一意象,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又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請問關於上列原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1. 「上善」指超越自然之道。
  2. 「道」被天下人所厭惡。
  3. 水體現了「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
  4. 老子認為水即是道。

# 105


D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請問關於這兩段原文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1. 「反」意謂「復歸」、「物極必反」。
  2. 「弱」即是「不有、不恃、不宰」的玄德。
  3. 「無」並非空無,而是「自然」。
  4. 老子認為萬有生於無,而無乃道所生。

# 106


B

《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關於這段原文的理解,下列何者錯誤?

  1. 「無」象徵柔弱沖虛的玄德。
  2. 「有」自身便能帶來利益。
  3. 「當其無,有 ~ 之用」即是無為而無不為。
  4. 「三十輻,共一轂」體現了以寡統眾的精神。

# 107


C

《老子》中常提到「嬰兒」一意象,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又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試問下列何者不是《老子》的意思?

  1. 嬰兒體現了順任自然、柔弱無為的玄德。
  2. 聖人應讓百姓都回到嬰兒般無欲的狀態。
  3. 嬰兒即是聖人,故每個人初生時都是聖人。
  4. 「知其雄,守其雌」隱含了「反者,道之動」的規律。

# 108


C

下列關於老子學術思想的敘述,何者為是?

  1. 老子主張「以德報怨」,故積仁累義,才能化解世間的紛爭
  2. 老子主張聖人應「處無為之事」,故凡事順其自然,不必有作為
  3. 老子主張「聖人不積」,故為人處世應該多與人為善
  4. 老子主張「為道日損」,讀書求學有礙悟道,真正的智者不需要讀書

# 109


C

老子云:「聖人不仁,以天地為芻狗」,其中的「聖人不仁」,其意為何?

  1. 聖人是殘忍的
  2. 聖人具有不忍人的惻隱之心
  3. 聖人是大公無私的
  4. 聖人不必是仁義之人

# 110


C

請問:中國學術史上常見的「柱下史」及「漆園吏」,分別指誰?

  1. 孔子、墨子
  2. 孔子、老子
  3. 老子、莊子
  4. 老子、墨子

# 260


C

下列何者選項之敘述,最能符合老子心目中最佳的統治者形象?

  1. 人民畏懼他
  2. 人民輕侮他
  3. 人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4. 人民親近他而讚美他

# 261


C

討論課上,老師請四位同學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發表意見,下列哪位同學的理解可能有問題?

  1. 小威:這段話可白話譯成「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己發展。」
  2. 小毛:所謂的「芻狗」,指的是「草縛為狗形,設之於祭祀、禱雨之用。既祭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
  3. 小愷:所以,「以百姓為芻狗」就是在位者要如同天地,視民如草芥。
  4. 小宏:「天地不仁」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引申,天地「無為」,順應自然,萬物反而能夠生化不竭。

# 346


D

現今常使用的成語,常常脫胎自歷史典故或是詩歌經典,或許原先所指與現今使用意義上有所差異,但仍隱隱流露出原典之風格。從《老子》演變而來成語亦是如此,下列何者之典故來源是出於《老子》?

  1. 輾轉反側
  2. 胯下之辱
  3. 焚琴煮鶴
  4. 哀兵必勝

# 347


B

小宏這學期當上了系上男籃的隊長,由於以往並無相關經驗,但他向來喜愛《老子》,想依照其思想來領導系隊。下列何者「可能是」小宏日後的領導方式?

  1. 為系隊鞠躬盡瘁,不辭辛勞地做到最好。
  2. 依照系隊原有的規範運作,不以自己的利益與好惡來干涉球隊上的事情。
  3. 建立起一套嚴格的規定與罰則,使隊上無故遲到、缺席的情形大幅減少。
  4. 不想以隊長身分壓迫球員,而是重視情感上的聯繫,使隊上和樂融融,隊長備受球員愛戴。

# 348


A

《老子》第七章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下列解釋何者為宜?

  1. 此章從天地之長久類推至聖人,惟有無為方能真正愛身。
  2.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是指聖人並非沒有私欲,是為了成其私才後其身。
  3. 此章在勸導人民要先後其身才能達到成其私的目標。
  4. 此章與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主旨不同。

# 527


B

下列對《老子》之「道」的描述何者為是:

  1. 萬物在「道」之意志的統攝下而達到統體和諧。
  2. 一般經驗性的語言沒有辦法整備地說明「道」。
  3. 「道」的實質內涵是「氣」。
  4. 「道」以仁義禮法的形式為其在人文世界的直接具體表現。

# 528


C

下列對賢能政治的論述,何者與《老子》為近:

  1.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2. 人主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
  3. 人君緩賢忘士,民乃無爭。
  4. 治亂之道,在於賢使任職而不在乎忠。

# 529


D

下列對《老子》的論述何為是:

  1. 《老子》書中已有五行思想。
  2. 《老子》視一切社會政治制度為不當有。
  3. 《老子》提倡統治者當尊賢而貴有德。
  4. 《老子》認為統治者不當強調以仁存心而治百姓。

# 5

《老子》第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老子這話的意思是反對「為學日益」,那老子自己呢?他難道就「不學」嗎?能留下這樣一本經典的著作的老子,如果說他沒有學問,那是很難讓人相信的吧? 那麼「為道日損」又是什麼意思呢?「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什麼「無為」卻能夠「無不為」呢?「無為」真的就是「什麼都不做」的意思嗎? 請依《老子》書中所論,提出你自己對「為學」與「為道」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

# 6

《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第七十五章又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由以上文句,可知老子認為領導者所需具備的特質為何?而這種特質對現今社會有何啟發?如果老子心目中的「聖人」出現在現代社會,會是什麼樣的情形?請說說妳的看法。(字數限300字以上)

# 9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 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請據此章之意,舉出當代社會所推崇的美與善等價值,比如女性身材以胸大臀豐腰細為美、以吃蔬果素食為健康、以人肉搜索為正義、教育崇尚高學歷、工作崇尚長期穩定福利好的公務員……等等,請雙方面同時分析這些價值觀的美善何在、醜惡何在,並且試著在這些具體的案例中說明,要如何做才符合《老子》說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字數限300字以上)

# 97

在中國的思想傳統中,《老子》經常背負著「陰謀家」的惡名。如勞思光認為,老子依照 「反」與「無為」等觀念,一方面主張謙虛守柔,一方面欲開展出一種支配經驗世界的力 量,在根本上混淆了主體自由與經驗世界的界線,因此末流遂有陰謀之事。後世以黃老術 治國者、以及修練長生的道士,也宗老子為祖師。而道家的支持者,則認為老子並非陰謀 家,他主張「見素抱樸」、「歸根復命」,照見宇宙以及人事運作的真相,而把握到萬象背 後的根源之道,乃是順應自然的「古之博大真人」。請試著分析,老子被認是陰謀家的原因;並說明你同不同意,為什麼?(字數限300字以上)

# 98

老子一向主張「少私寡欲」、「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咎莫大於欲得欲」、「常使民無知 無欲」,因此「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同時,孔子也主 張少欲,他曾經評論弟子申棖:「棖也欲,焉得剛?」孔子認為人多欲必定不會有真正的 剛強,而剛毅木訥才是「近仁」的表現。另一方面,孔子又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老子則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則對兩先生而言,「欲」亦非不善。請試著分析孔子與老子對「欲」的看法,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字數限300字以上)

# 197

從古至今,有些人認為老子思想含有陰謀詐術,將「無為而無不為」解釋為:表面上不做,暗地裡什麼都來;或是認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有著濃厚的權詐意味。依你對《老子》的閱讀經驗來看,是否贊同其說?若否,請試著回到文本脈絡,說明以上兩段原文該如何理解。(字數限300字以上)

# 198

「自然無為」是老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觀念,在諸多篇章多次可見「自然」一詞,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試問老子所言之「自然」應如何解釋?(字數限300字以上)

# 278

「自然無為」是老子之核心思想,《老子》中有諸多篇章從有為之害來反面證成自然無為之重要。若從此角度分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該如何詮釋?又,此章在你人生經驗中是否有類似感受?若有則加以說明;若無則書寫你對此章之感想。(字數限300字以上)

# 279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其恆久的價值與豐富無窮的意義。《老子》為中國思想經典之一,自然具有這種特質。《老子》第七十二章云:「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試請簡略說明此章之旨,並舉一例足以反映此章主旨之歷史事件。(字數限300字以上)

# 280

《老子》第一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多少反映了語言文字的侷限,因此,老子使用了較為特別的表達方式,「正言若反」便是其中之一。試舉出《老子》中三則「正言若反」表現形式之例,並說明你認為此種方式如何解決語言文字在表意上的侷限。(字數限300字以上)

# 462

試就《老子》對「有名」、「無名」的論述,闡釋其所建構之社會政治思想。(字數限300字以上)

# 463

《老子》38章云:「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顯示出老子對「禮」之存在價值所抱持之相對負面態度。然在31章處:「殺人之衆,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則「禮」顯然又被奉為一種可遵循的生活規範。在我們把《老子》全81章視為一部個人著作的前提下,試就所知,簡述此書對於禮制的觀點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

# 464

在《老子》「道論」建構以前,「人格性」之帝、天存在,乃先民對天的主流認識之一。請試就所知,說明老子「道」所異於「人格性」之帝、天的特性為何,並說明道論的出現,可能帶給傳統信仰觀念何種影響。(字數限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