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 578


D

下列關於現代散文的敘述,何者較為適當?

  1. 「現代散文」指的是中國作家在1917年的新文學運動開始之後所寫的文章。
  2. 抒情小品與寓言是現代散文最興盛的兩種類型,以徐志摩和郭沫若為代表。
  3. 現代散文與古典散文最大的區別是現代散文大多篇幅短小,而古典散文多長篇鋪排。
  4. 周作人認為現代散文的兩個源流是晚明小品文與西方小品文,前者以公安三袁為代表,後者以英國小品文影響最深。

# 579


C

下列作家中,對其散文作品及其風格的敘述,何者正確?

  1. 郁達夫的散文好用僻字難辭,其艱澀冷僻的風格是取法於周作人。
  2. 廢名的小說可當成散文讀,從其曲折的情節和繁複的修辭即可見出他 厚重的寫實風格。
  3. 梁遇春的散文深受英國小品文影響,語言機警、瀟灑且富文采,善於從細微處開掘人生哲理。
  4. 魯迅的《野草》與《朝花夕拾》是他最著名的雜文集,最能凸顯其犀利明快、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風格。

# 580


B

下列選項中,各組作家的散文風格,何者差異最大?

  1. 冰心、朱自清
  2. 徐志摩、林語堂
  3. 周作人、俞平伯
  4. 許地山、豐子愷

# 581


B

請問以下關於梁遇春〈途中〉一文的敘述,何者為是?

  1. 「讀萬卷書」猶如「行萬里路」,讀書乃通過文字感受前人的旅行或人生經驗。因此,若能在旅途中讀書,將自身與前人的經驗相互參照,便是最好的旅行方式。
  2. 人們在不經意的旅行中,不必束縛於行程或特定的目的地,因而比有意的旅行更能體會人生與自然。
  3. 本文作者曾稱病向公司告假,實則前往杭州旅遊。此次不為人知的偶然之旅,乃作者人生最美好的一次旅行經驗。
  4. 本文作者認為,文學作品中最浪漫的題材就是在旅途中偶然發生的愛情故事,西方文學經典與中國傳統詩詞皆不乏此類情節。

# 582


C

請問以下關於豐子愷〈漸〉一文的敘述,何者為是?

  1. 作者認為繪畫是時間的藝術,音樂是空間的藝術,因為繪畫所保留了事物在特定時間的樣貌,音樂卻可以改變整個空間的氛圍。
  2. 作者認為「漸」是造物主慣常使用的騙術,但現代科學已能對時間進行準確的分析,故而使人類擺脫宗教式的時間觀。
  3. 作者認為「漸」的本質是「時間」,因為一切時間所造成的改變皆以「漸」的方式達成。
  4. 作者認為長者的生命經歷長時間的歷練,對於「漸」的體會尤深,所謂長者的智慧即由此而來。

# 583


A

豐子愷在〈憶兒時〉一文中表示,「養蠶」、「吃蟹」與「釣魚」是兒時最難忘的三件事。儘管當時曾為此感到快樂,長大後回想起來卻感到後悔不已。試問其原因為何?

  1. 此三事都是殺生取樂,將自身之快樂建築於生靈之死滅。
  2. 作者以為當時少不更事,未將喜樂與身邊的遊伴分享。
  3. 伴隨著生活形態的改變,此三事皆無從再次經歷,作者後悔當時未能多花些時間從事此三種消遣。
  4. 作者寫作本文已時長大成人,育有兒女,終於體會此三事皆帶給父母麻煩和困擾,因而追悔當年只顧自己取樂的行為。

# 522

楊牧在《現代中國散文選》〈前言〉中將散文分成小品、記述、寓言、抒情、議論、說理、雜文等七大類,並將此書所選入之作家按其風格歸入各類。若要替楊牧的散文進行歸類,你認為他的風格較偏向於哪一類?請以本書所選入之楊牧文章為基本材料,具體舉例說明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 523

現代散文非常強調作家人格性情的表現,並與作家真實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因此文章風格往往可以映證其人之性情與生命歷程。請任選一位現代散文作家,舉其作品為例,具體分析其文章風格與其性情或生命歷程之間的互證關係。(字數限300字以上)

# 524

現代散文多紀遊之作,然同樣是遊記散文,不同作者的謀篇布局和記述的手法會有所差異,各有千秋。請任選兩位作家的各一篇紀遊作品為例,舉體分析並比較其寫作手法之異同。(字數限300字以上)

# 525

信件是一種人們用以交流情感與溝通彼此的運用文體。儘管信件由一人所信,其意義卻由讀者與讀者共同成就。在〈生日禮物——為蔚兒十六歲生日而寫〉一文,林文月敘述了諸多與兒子相處的細節,同時鋪陳這封信件的由來。文末,林文月又寫道:「是的,雖然我們都不是聖賢,而只是最平凡的人,但我們都希望永遠是天底下最好的母子——我要幫助你做一個天底下最好的兒子,但我也需要你的幫助,讓我最天底下最好的母親。」請根據本文之內容,並試著站在兒子的角度,解讀林文月何以認為良好的母子關係需要雙方面的互動和合作?(字數限300字以上)

# 526

根據的〈失根的蘭花〉一文,陳之藩在旅居美國期間,曾偶然受邀前往費城的一座校園賞花,並看見牡丹、雪球與丁香等來自中國的花卉,心裡便感到異常難過,甚至落下了眼淚。陳之藩接著表示,自己離鄉多年,無論在中國看見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都不覺想家,在國外看見家鄉的事物卻格外感傷。請依據〈失根的蘭花〉一文的內容,試分析其原因。(字數限300字以上)

# 527

顏元叔在〈林黛玉可以休矣〉一文指出,當時通俗小說或純情電影裡的角色,往往只有林黛玉,而沒有劉姥姥。作者認為這只學到了曹雪芹的一招半式,而不能得其真諦。請問對顏元叔而言,林黛玉與劉姥姥分別意味著什麼?理想的文學或電影又何以必須兼有此二種角色?(字數限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