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 9


A

下列何者不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動機?

  1. 針砭時政以期獲得朝廷重用
  2. 效法孔子作《春秋》的理想
  3. 繼承先人志業,發揚家族名聲
  4. 藉著作流傳補償身受宮刑的屈辱

# 10


B

《史記》中有關私門養士的敘事,哪一個例子最能彰顯賓主之間的知音關係?

  1. 孟嘗君/馮諼
  2. 信陵君/侯贏
  3. 平原君/毛遂
  4. 春申君/李園

# 120


C

〈刺客列傳〉中為了保護姐姐而選擇放棄留名機會的刺客是誰?

  1. 專諸
  2. 豫讓
  3. 聶政
  4. 荊軻

# 121


A

以下關於史記內容的描述何者不正確?

  1. 上至周公,下至漢武帝
  2. 是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
  3. 內容旁及各國、各階層
  4. 一共記載將近兩千多年的歷史

# 122


A

以下史記中哪一個列傳的性質與其他的不一致?

  1. 呂不韋列傳
  2. 管晏列傳
  3. 仲尼弟子列傳
  4. 廉頗藺相如列傳

# 123


C

以下何者非史記作者的生平?

  1. 下蠶室
  2. 著手整理石室金匱之書
  3. 奉天子之命撰史記
  4. 續孔子著春秋之志業

# 124


A

下列關於司馬遷的敘述,何者正確:

  1. 司馬遷年十歲開始讀古文,二十歲遊歷大江南北,閱讀和旅行成就了其深厚的學養和超凡的見識
  2. 《史記》成書後,為了避免將來亡佚,故司馬遷生前即將此書慎重的捐贈給朝廷
  3. 班固在<司馬遷傳贊>中說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足見司馬遷的學術思想是以黃老道家為主
  4. 司馬遷的父親過世後,他發憤圖強,靠著自己的努力終於獲得賞識就任為「太史令」

# 125


B

下列關於《史記》的敘述,何者正確?

  1. 《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屬於史論性質,是司馬遷以「太史公」的立場而抒發的議論,故一律列於全篇之末
  2. 《史記》撰於漢武帝年間,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私家撰述,非官修史書
  3. 《史記》一百三十篇,計有五種體例,「本紀」序帝王,「表」繫時事,「書」詳制度,「世家」記侯國,「列傳」誌人物,故像秦末的起義軍陳勝,則置於「列傳」
  4. 《史記》是傳世的偉大作品,早在司馬遷在世時,此書即廣泛流傳,受到世人的重視

# 126


C

下列關於《史記》與《春秋》的敘述,何者有誤?

  1. 司馬遷寫《史記》,乃基於歷史的良知而鍼砭世局,其批判精神上繼《春秋》
  2. 《史記》效法《春秋》,褒善貶惡,具有歷史仲裁者的角色與氣魄
  3. 《史記》效法《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藉由陳述抽象的義理思想而論述歷史事件
  4. 《史記》效法《春秋》,欲明王道、辨人事,當一王之法,以作為天下之儀表

# 127


B

請問若是要了解下列哪一位漢代開國功臣的個人傳記,在《史記》的「世家」體例中找不到?

  1. 張良。
  2. 韓信。
  3. 蕭何。
  4. 陳平。

# 128


C

請問若是想了解劉盈在位期間的施政狀況,應該要找《史記》中的哪一個篇章來看?

  1. 項羽本紀。
  2. 高祖本紀。
  3. 呂后本紀。
  4. 武帝本紀。

# 129


A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孔子的著書立說與傳說中的哪一種靈獸有關?

# 130


D

請問下列哪一個典故不可能在《史記》中找得到?

  1. 孺子可教也。
  2. 赤帝子斬白帝子。
  3.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4. 寧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 131


B

請問下列有關《史記》的內容敘述何者有誤?

  1. 關於呂后的描述,可見〈呂后本紀〉。內容將呂后塑造為一個精明能幹,卻又心狠手辣的女性。
  2. 關於陳涉的描述,可見〈陳涉列傳〉。內容是記述陳涉起義的過程,歌頌其在滅秦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3. 關於孔子的描述,可見〈孔子世家〉。內容既敬佩孔子偉大的人格,又對其坎坷的遭遇寄予無限的憤慨與同情。
  4. 關於經濟問題的闡述,可見〈貨殖列傳〉、〈平準書〉。內容是說明追求利益與財富乃人之本性,為社會發展的動力。

# 132


B

請問下列有關《史記》的內容敘述何者有誤?

  1. 如欲了解司馬遷遭受腐刑,隱忍受辱悲憤著書,可從〈太史公自序〉一文中得知。
  2. 在〈伍子胥列傳〉中,主要是通過不斷轉換議論的方式來刻畫伍子胥的形象,並寄寓作者個人身世的感慨。
  3. 從〈游俠列傳〉、〈滑稽列傳〉、〈日者列傳〉等篇章,可知司馬遷乃是藉由對社會各階層小人物的描寫,來歌頌其人的品德與才幹。
  4. 〈伯夷列傳〉一文中提到:「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于後世哉!」乃是司馬遷用以抒發自身滿腹牢騷與憤慨的心聲。

# 133


C

請問下列哪一項是司馬遷《史記‧報仁安書》中所敘述的內容?

  1. 追溯作者的家世始自顓頊。
  2. 介紹司馬談的生平與學術思想。
  3. 陳述作者的生死觀與忍辱著書。
  4. 描述作者接受父親臨終遺囑的情景。

# 263


D

〈太史公自序〉一文中,司馬遷曾寫下其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對儒、墨、道、法、陰陽、名家有所品評,請問六家之中哪一家最受司馬談推崇,而未被指陳弊病?

  1. 儒家
  2. 陰陽家
  3. 法家
  4. 道家

# 264


A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談論自己能夠勝過的項羽的原因,出現下列這段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____。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____。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____。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____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請問_____中依序應該填入哪些人名?

  1. 子房、蕭何、韓信、范增
  2. 蕭何、張良、韓信、范增
  3. 張良、蕭何、彭越、范蠡
  4. 子房、蕭何、韓信、范蠡

# 265


C

《史記》中記載了不少戰爭,其中包含了許多精彩的戰略攻防,請問以下選項中戰爭與戰略的配對,何者「錯誤」?

  1. 馬陵之戰:減灶誘敵
  2.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
  3. 長平之戰:火牛陣
  4. 垓下之圍:四面楚歌

# 266


B

文章中用以揭示主題、標記旨趣的字眼,一般稱為「文眼」。下列《史記》的著名篇章與所搭配的「文眼」,何者正確?

  1. 〈衛將軍驃騎列傳〉:讓
  2. 〈屈原賈生列傳〉:志
  3. 〈吳太伯世家〉:不遇時
  4. 〈李將軍列傳〉:幸

# 267


C

君主與臣子彼此志趣信念互相契合,且得以相善始終者,俗謂「君臣相得」。下列各組合,何者可稱是「君臣相得」的典範?

  1. 夫差/伍子胥
  2. 楚懷王/屈原
  3. 齊桓公/管仲
  4. 漢文帝/賈誼

# 268


D

司馬遷創作《史記》時常在篇章的命名上表現其微言大義,透過對傳主稱謂的使用,流露其對該歷史人物的評價。下列《史記》各篇章,何者不能從篇名得知司馬遷對傳主的褒貶之意?

  1. 〈魏公子列傳〉
  2. 〈李將軍列傳〉
  3. 〈項羽本紀〉
  4. 〈高祖本紀〉

# 355


B

下列歷史人物及其在《史記》中所屬的篇章對應,何者錯誤?

  1. 荊軻:〈刺客列傳〉
  2. 趙高:〈佞幸列傳〉
  3. 張湯:〈酷吏列傳〉
  4. 淳于髡:〈滑稽列傳〉

# 356


D

請問下列人物對話中所提及的歷史人物○○,何者與其他選項不同?

  1. 壺遂曰:「○○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太史公自序〉)
  2. 甘羅曰:「大項橐生七歲為○○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樗里子甘茂列傳〉)
  3. 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本紀〉)
  4. 宋忠嘆曰:「夫卜而有不審,不見奪糈;為人主計而不審,身無所處。此相去遠矣,猶天冠地屨也。此○○之所謂『無名者萬物之始』也。」(〈日者列傳〉)

# 357


C

下列戰國四公子及其相關成語,何者搭配錯誤?

  1. 孟嘗君/雞鳴狗盜
  2. 平原君/毛遂自薦
  3. 信陵君/圍魏救趙
  4. 春申君/三千珠履

# 536


B

司馬遷曾於《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述其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指」一文,所謂「六家」係指先秦時期的六個主要學派,下列何者不在「六家」之列?

  1. 儒家
  2. 兵家
  3. 墨家
  4. 法家

# 537


A

以下關於〈商君列傳〉的敘述,何者錯誤?

  1. 商鞅曾因太子犯法而刑黥之
  2. 商鞅變法以賞罰為主要手段
  3. 商鞅曾與甘龍、杜摯辯論變法之得失
  4. 商鞅因變法得罪宗室貴戚而不得善終

# 538


C

以下關於〈刺客列傳〉的敘述,何者正確?

  1. 專諸行刺因吳王僚戒備嚴密而失敗
  2. 豫讓經兩次行刺才成功刺殺趙襄子
  3. 聶政之姊為表彰其弟英名而挺身認屍
  4. 荊軻將燕太子丹視為知己,故為其行刺秦王

# 9

司馬遷的歷史書寫,主要是採用敘事的文體,以呈現他所認識的歷史世界。這樣的呈現方式可能僅是歷史事實的客觀紀錄嗎?或者更可能的是司馬遷透過敘述主題的選擇、故事情節的編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某些筆法的細節,其實已經將他對於歷史意義的理解與價值判斷的「一家之言」寓於其間?請就你所讀過的《史記》篇章,舉例闡述司馬遷如何透過敘述人物的故事傳達他的歷史認識與價值理念。(字數限300字以上)

# 10

《史記》人物對於死亡一事,往往表現出勇於赴死的態度,如:項羽於垓下突圍後自刎而死,侯贏於魏公子救趙時北鄉自剄……。然而,某些情況下,卻可能也有不同的考量與抉擇,如:〈季布欒布列傳〉中,季布髡鉗為奴以求不死,欒布則視死如歸;〈李將軍列傳〉中,李廣選擇自剄而死,其孫李陵卻投降匈奴。《史記》人物何以不畏死亡?他們在死與不死之間有所抉擇,其中所彰顯的「自處之道」(自我實現的意義)究竟為何?請就你所讀過的《史記》篇章,任選一例闡述之,或針對這個議題綜合評述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 11

《史記》中有哪些人物的形象刻畫特別鮮明?在當代人物之中,是否能找到類似的人物典型?這些典型對於當今的人們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史記》中有哪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已經成為後代藝文創作或新興煤體如戲劇、電影、漫畫等的創作資源?這些再創作如何再現《史記》故事的風華?請就人物典型的影響、故事再創作以及其他可能的面向,探討《史記》作為一部傳統的文化經典,可能具有的當代意義。(字數限300字以上)

# 92

《史記》一書富有史料的價值、文學的價值,致使歷來文人墨客手不釋卷。尤其書中的人物精神燁燁生輝,令人神往,如伯夷、叔齊的故事千百年來慰藉了多少靈魂;又如鮑叔牙與管仲之交,為朋友之道劃下了可供追尋的境界;又如項羽、李廣之英勇形象,張良為帝者師的智慧胸襟……等等。閱讀《史記》過程中,哪個人物曾令你深深感動?請選擇一至二人加以發揮,說明司馬遷寫人的手法以及你的體會。(字數限300字以上)

# 93

《史記》列傳之中,或依性質相類的原則將若干人物記載於同一篇中,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游俠列傳〉、〈滑稽列傳〉、〈日者列傳〉等,後人稱之為「類傳」。就你所知,這些「類傳」描寫的人物有什麼特別之處?具有什麼歷史意義?請舉例說明司馬遷寫這些篇章背後的用心。(字數限300字以上)

# 94

「互見法」是《史記》中的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法,對同一事件或人物的敘述,分散在不同篇章,要掌握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的全貌,便需通盤閱讀、參照,非僅讀其本傳。比如記載 項羽、劉邦鴻門相會一事,分見〈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留侯世家〉及〈樊酈滕灌列傳〉,而詳略不同;漢高祖劉邦的事蹟,除〈高祖本紀〉外,還分見於〈項羽本紀〉、〈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篇章。諸如此類,請問此種敘事方式在人物與事件的呈現上有何意義?有何優、缺點?請舉例比較說明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 95

司馬遷於〈太史公自序〉中,百三十篇逐一撰寫「小序」,說明其撰寫的緣由,這是讓後人了解其深意的絕佳材料;除此之外,各篇末的論贊──「太史公曰」,也是非常重要的史筆,與傳文內容相參,往往更能抓住全篇重點。然而,有些篇章的「太史公曰」與「小序」的說法不盡相同,亦有些「太史公曰」的論贊與傳文敘事之焦點有所不同。對此,請舉例說明你的觀察和思考。(字數限300字以上)

# 202

司馬遷於〈商君列傳〉篇末言:「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對於商鞅多有貶斥之意,然在〈太史公自序〉中卻言:「鞅去衞適秦,能明其術,彊霸孝公,後世遵其法。作商君列傳第八。」又肯定商鞅對歷史上造成的影響。請就《史記》的記載,分析司馬遷對商鞅其人的褒貶各在何處?(字數限300字以上)

# 203

《史》《漢》異同,馬、班優劣,一直是歷代爭論不休的議題。評者從各個角度切入,大者如全書的史觀、史材揀選、分篇的原則等等,小者如敘事之筆法、人物之刻畫、行文之風格等。如茅坤言:「太史公與班掾之材,固各天授,然《史記》以風神勝,而《漢書》以矩矱勝。」胡應麟則說:「子長敘事喜馳騁,故其詞蕪蔓者多。謂繁于孟堅可也,然而勝孟堅者,以其馳騁也。孟堅敘事尚剪裁,故其詞蕪蔓者寡,謂簡于子長可也,然而遜於子長者,以其剪裁也。」請以《史記》〈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陳涉世家〉,與《漢書》〈高帝紀〉、〈陳勝項籍傳〉等篇章,比較兩書對劉邦、項羽、陳勝的記載,呈現其差異,略論其優劣。(字數限300字以上)

# 204

《史記》刻畫了許多秦楚之際的風雲人物,其中韓信、張良、蕭何是漢高祖所謂「人傑」,使劉邦得以得天下的三大人才。漢初三傑的專長不同、秉性有別,所成就的結局也各有差異。並觀〈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淮陰侯列傳〉三篇,可看出司馬遷藉由以下三個面向留下了可供後人比較分析的蛛絲馬跡:(一)三人對劉邦統一天下的貢獻,(二)三人的性格特徵暨思維言行的變化歷程,(三)三人與劉邦的相處模式以及所獲致的人生結局。依分析成果,並可歸納出:(四)三人與劉邦相處的君臣之道。請就(一)、(二)、(三)、(四)等四個面向中,擇其中一項,說明你的觀察與見解。(字數限300字以上)

# 205

司馬遷精於剪裁,擅長於擷取歷史人物一生的典型事件,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與心理活動,其中未發跡前的早期經歷對許多人物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響。就你所知,有哪些人物的早年遭遇對他後來面臨人生關卡時有重要的決定因素?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或者有哪些是類似經歷而因應人物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結果?請舉例說明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 206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史記》卷帙浩繁,每個篇章各有所著重的主題。比如李將軍的「不遇時」、吳太伯的「讓」……。就你所知,哪些篇章運用了人物事件的描述,突出了核心的「文眼」?司馬遷是如何搜剔素材,以凸顯各篇章的主要意旨?試舉一篇為例說明之。(字數限300字以上)

# 286

《史記》中有許多朋友或知音的組合,如管仲、鮑叔,廉頗、藺相如,魏無忌、侯嬴、張耳、陳餘……等,呈現了友誼的不同面向。請舉二例比較說明之,並嘗試探討司馬遷在其中反映的友誼觀。(字數限300字以上)

# 287

在整本《史記》中,常因性質或經歷等原則,將多位人物合併在同一篇列傳中,如〈刺客列傳〉、〈酷吏列傳〉之類,稱之為「類傳」。又有將二位相關或看似不相關的人物合併的「合傳」。合傳中的人物多半屬於同一時代或同一國家,但有些合傳中的人物卻並不生存在同一個時期,如〈屈原賈生列傳〉;或者活躍於相同時期卻不一定互相認識,如〈孟子荀卿列傳〉。請舉此種在時間或空間上無直接相關的合傳一篇,說明司馬遷之所以將不同人物併為一傳的原因。(字數限300字以上)

# 288

《史記》是對歷史的紀錄,其中敘述了許多王侯將相君臣遇合的事蹟。這些君臣,或理念相合、相知相惜,也相輔相成;或者因互相疑忌,而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更有許多君主聽信讒言而殺賢臣,或臣子藏有禍心而招致國家動盪的可嘆結局。請從《史記》中找出兩對君臣組合加以比較,並申述你的感想。(字數限300字以上)

# 471

《史記‧李斯列傳》敘及「沙丘之謀」一事,此即秦始皇死後,在趙高的主導下,誘使秦始皇少子胡亥、丞相李斯合謀篡位。此事係涉及皇權繼承正當性的大事,在密謀的過程,胡亥、李斯原先均持反對立場,惟最後仍被趙高說服。請根據傳文所述,說明胡亥、李斯原先反對的理由以及後來為什麼被趙高說服?並且評述這則敘事所傳達的旨意。(字數限300字以上)

# 472

〈伯夷列傳〉為《史記》列傳之首篇,〈太史公自序〉:「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請根據〈伯夷列傳〉的內容說明該篇的主旨。(字數限300字以上)

# 473

〈項羽本紀〉篇末「太史公曰」,雖然肯定項羽的霸王之業是「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但對於項羽將失敗原因歸於「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則不以為然。請問:司馬遷認為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為何?請根據〈項羽本紀〉的內容舉例說明之。(字數限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