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 14


B

請選出正確的禪宗祖師排列順序:

  1. 釋迦牟尼、羅侯羅、般若多羅、竺法護、鳩摩羅什、菩提達摩
  2. 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3. 太虛、印順、唯覺、星雲、聖嚴、證嚴
  4. 龍樹、馬鳴、杜順、清涼、澄觀、宗密

# 15


A

下列哪一句才是屬於六祖的偈句?

  1.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 吾心光明,亦復何言
  3. 悲欣交集
  4.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 140


D

以下何者並非禪宗傳人?

  1. 臨濟義玄
  2. 荷澤神會
  3. 馬祖道一
  4. 莊園大師

# 361


B

惠能幼時,因賣柴至客人家,見一客讀佛經,因而有悟。請問那本佛經是:

  1. 阿彌陀經
  2. 金剛經
  3. 佛說四十二章經
  4. 維摩詰經

# 362


C

惠能從嶺南千里迢迢,為了求道,來到黃梅馮墓山,禮拜了那位祖師?

  1. 慧可和尚
  2. 神光和尚
  3. 弘忍和尚
  4. 道信和尚

# 363


D

請問「般若」的意思是什麼?

  1. 善念
  2. 輪迴
  3. 虛空
  4. 智慧

# 364


D

《六祖壇經》一書乃六祖惠能登壇講經時,由座下弟子集錄而成。以下何人為當中最重要的紀錄者?

  1. 神秀
  2. 弘法
  3. 韋據
  4. 法海

# 365


B

惠能講經,常以「善知識」一詞作為開講語,請問以下何者為其正確意思?

  1. 大智慧
  2. 聽眾
  3. 戒法
  4. 經書

# 366


D

佛教內部宗派分判甚繁,請問下列何者為惠能所代表的佛教宗派?

  1. 禪宗
  2. 法相宗
  3. 淨土宗
  4. 華嚴宗

# 367


B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請問此偈為下列何人所作?

  1. 神會
  2. 神秀
  3. 慧能
  4. 弘忍

# 368


B

請問以下哪一段經文尤能體現《六祖壇經》主張向內窮索之佛性思想?

  1.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無頓漸,人有利頓,故名漸頓。
  2. 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3.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靜,即是西方。
  4. 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 369


D

請問以下關於《六祖壇經》和慧能的敘述何者正確?

  1. 神會曾與慧能競爭弘忍的衣缽,最終於慧能勝出。
  2. 神秀乃慧能弟子,但兩人思想傾向不同,前者主漸教,後者主頓教。
  3. 慧能曾受戒於弘忍。
  4. 慧能不識文字,《六祖壇經》乃由慧能口述,門人筆記而成。

# 66

《六祖壇經》為六祖慧能的學說結晶,其宗旨在於「識心見性,自成佛道」,主張「頓悟」,請以《六祖壇經》內容為例, 詳述慧能見性成佛的頓悟思想。(字數限300字以上)

# 67

六祖在〈行由品〉中自述身世以及求法、得法、弘法之歷程,深具傳奇性的色彩。他是一介文盲,目不識丁,卻能在聽聞金剛經和五祖說法時,當下開悟。他又在獵人堆中,混跡多年,無人能識。直到六祖開始弘法,立刻震驚四方,使眾人衷心敬服。試問:如果一字不識,也能當下開悟,那麼讓人開悟的真正條件絕非知識或者經驗,那又該是什麼?六祖是否因為天資極高,因此不必經過任何努力,就能到達甚深造詣,而天資沒有他高的人,就無法開悟,有所成就? 請根據《六祖壇經》的思想作答。(字數限300字以上)

# 78

請依據《六祖壇經》的內容,簡述你所體會的「禪」,並嘗試說明《壇經》所揭示的禪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以何種方式實踐。(字數限300字以上)

# 79

《六祖壇經》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兩首偈語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 拭,勿使惹塵埃。」與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請根據《六祖壇經》寫出這兩首佛偈所傳達的道理有何不同,以及你對它們的體會。(字 數限300字以上)

# 292

六祖惠能向五祖弘忍求道時,五祖責備惠能,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回答說:「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試就這一對話,說明其中所傳達的思想內容是什麼。(字數限300字以上)

# 293

五祖要傳衣缽,命眾人弟子作偈。神秀因此在壁上題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五祖見神秀偈後,告訴他說:「汝作此偈,見即未到,祗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須入得門,見自本性。」試根據五祖對神秀偈的評論,說明五祖沒有傳衣缽給神秀的理由。(字數限300字以上)

# 294

惠能說「善知識!法無頓漸,人有利頓。迷即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試就這句話,論述惠能對「頓」、「漸」的看法為何。(字數限300字以上)

# 295

《六祖壇經》有「無相懺悔」和「三世罪障」的思想,兩者互為因緣,互相關係。其中,「無相懺悔」可解釋為不著形相的悔過、改正;而所懺悔的對象,即所謂「三世罪障」。請解釋「三世罪障」之要義,並說明何以其與「無相懺悔」互為因緣?(字數限300字以上)

# 296

惠能曾一再向他的學生強調「但識眾生,即能見佛」的重要性,因為「離眾生,無佛心」。請根據《六祖壇經》,說明惠能對於眾生與佛的思想?(字數限300字以上)

# 297

在禪宗宗派史上,五祖弘忍之後,即有所謂「南頓」「北漸」之說。然而南宗惠能雖然主張頓悟,但又曾經指出「頓漸皆悟」。請試就「個人稟賦根性」與「教法深淺快慢」兩個方面,說明頓漸何以皆悟?(字數限300字以上)

# 298

《六祖壇經》有載:「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起誑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及見性成佛。」請依據此一段經文闡釋《六祖壇經》所體現的般若與佛性思想的關係。(字數限300字以上)

# 299

慧能有偈曰:「今生若悟頓教門,悟即眼前見世尊。若欲修行云覓佛,不知何處欲求真。」請試說明此一段偈語所體現的禪宗思想的特質。(字數限300字以上)

# 300

一般認為《六祖壇經》所反映的是一種「頓教」的思想,但慧能又曾言:「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漸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無頓漸,人有利頓,故名漸頓。」試問慧能此論之旨趣為何?這是否又與一般以禪宗頓教的看法相衝突?(字數限300字以上)